
中新網12月24日電 據英國《華聞周刊》報道,葉劍橋,全英華人社團聯合總會會長,志業集團主席。20世紀70年代初,隨父母遠渡重洋,移民英國。17歲時開始創業生涯。發展三十余載,葉劍橋從最初單一的出口貿易,到如今集餐飲、娛樂、地產等多元化產業于一體。經商之余,他也擔任諸多社會公職,致力于推動中英商貿合作,鼓勵年輕一代華人參政議政,提高華人在英國主流社會的政治影響力。
從“一個人做買賣”到多元化經營
最近,葉劍橋很忙。其中的一項業務拓展,就是籌備第七家“紅辣椒”的開業。
提到“紅辣椒京川菜館”,在曼徹斯特中國城里算得上是響當當的老字號。將近十年前,葉劍橋的海寶餐廳的廚師長回國度假,在返英的航班上,遇到了一群留學生正在聊天,抱怨在英國吃不到中國菜,吃不到家鄉的味道。“十年前,來英國的中國留學生漸漸增多,他們來自不同省市,而當時英國的中餐只有粵菜,尤其不適合中國西北、東北地區來的留學生。”在與廚師長反復商量后,2004年,葉劍橋在曼城華埠開張了第一家“紅辣椒”,以四川菜為主,北京菜為輔。“開張那天,很多中國留學生都說,終于可以吃到家鄉口味了!”
“紅辣椒”迅速成了中外食客的新寵,葉劍橋也看準了市場,陸續在里茲等地又開了五家分店。
這十年來,發展擴張的不僅僅是“紅辣椒”,葉劍橋的“志業集團”也已從最早的“一個人做買賣”,發展到如今有三百多名員工的企業集團;從最初單一的出口貿易,到現在的集餐飲、娛樂、地產等多元化產業于一體。
“這十年的變化很大。”葉劍橋說,“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給志業集團也帶來很大發展空間,舉例來說,近些年英國的大型超市也希望能夠打開中國市場,所以我們引進了一些適合英國人口味的中國食品。這也是我們進入英國主流社會的契機。”
十年間,隨著中英兩國的知名品牌不斷地引入和輸出,葉劍橋從中嗅到了更多的商貿來往和投資機會。“我們已經在著手與曼城周邊地區的政府合作,計劃建立一個商貿區,吸引更多的中國中小型企業來這里展示他們的產品,為幫助他們打入歐洲市場建立一個商業展示和洽談的平臺。這也是志業集團未來五年的計劃。”
僑團的使命就是為華人發聲
葉劍橋很忙的另一個原因,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多了很多公職”。
今年四月,葉劍橋以高票當選為全英華人社團聯合總會第22屆會長,也有其他身份增加,最近還包括了曼徹斯特中國論壇公使、48家集團的榮譽會員……“這些都幫助了我與英國主流社會多接觸,涉足不同的領域,參與不同事情。”他說。
作為僑團領袖之一,葉劍橋也目睹了華社10年來的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出現了很多新生代和新移民。”他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僑團不僅表現在數量上的增加或規模上的擴大,而且蘊涵著深刻的結構變化。
“老一輩移民與第二、三代土生華人和新一代移民之間不同的社團活動方式,明顯反映出兩代華人社團的興衰更替。”他說,華人華僑第二代、第三代在英長大接受英國教育,因此對祖國的概念沒那么重。“所以,我們要鼓勵他們對祖國有更多的認識,這也是我們有那么多中文學校,推動中文教育,推廣文化交流的原因之一。”
此外,作為總會新任會長,葉劍橋的目標是發動華人的力量,向英國主流社會進軍,產生一定的政治影響力。“我們要讓年輕人利用我們總會的平臺,在當地發揮作用,鼓勵他們參政議政。”
在他看來,中國正在日益強大,華人華僑在英國的地位也要相應有所提高。“僑團的使命就是團結所有在英的華人華僑,維護我們的權益,為華人發聲,同時,鼓勵年輕一代的華人華僑出來創業。”
我希望能為華人華僑再多做一些
葉劍橋祖籍香港,他的普通話是后來開“紅辣椒”的時候跟著留學生一點點自學的。而對在英國經商的華人來說,最大的障礙就是語言。
“我跟著父母很早就移民到英國,當時普通話在這里也不是那么重要,只要會說英語和廣東話就夠了??墒乾F在,一方面越來越多中國內地的人過來;另一方面,我們集團發展的大方向是與國內企業合作。如果回國,說英語會很尷尬,大家都是中國人;即使找人翻譯,也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意思。所以出于企業的需要,我從零開始學普通話。”他說。
現在,葉劍橋正計劃利用志業集團現有的關系,建立貿易區,幫助中國貿易合作伙伴,打造推廣合作平臺。有時間的時候,作為僑領,他也會帶領華人華僑參與僑團的工作,維護華人華僑的利益。
“有些事一個人做不了,所以我們要聯合起來。對我們不公平的事,我們要有自己的聲音,要有能力站出來反抗。”葉劍橋也希望能更多地鼓勵第二、第三代華人華僑,認識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因為我們永遠都是中國人。”
葉劍橋說自己很幸運,現在正處在人生最精彩的階段。“雖然很忙,但是我樂在其中。每當實現一件我正在推動的事,我都有一種成就感。所以,我也希望能為華人華僑再多做一些。”他說。
(責任編輯:何銳)
掃一掃手機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