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男中音歌唱家、《咽音練聲體系》聲樂教學專家廖小寧

連日的中國好聲音熱播,讓身邊的朋友們對歌唱起了極大興趣,無奈嗓子不給力,想起了人們常說的美聲,據說能讓人學會科學用嗓、科學發聲,從而有一個好嗓子。
一翻檢索,見有資料介紹美聲歌唱是:“一種內部的、有控制的音,聽上去好像是遠處發出的——這聲音是美妙的、好聽的、從遠處傳來的,就像回聲的魔力一樣”。

在描述美聲學派關于嗓音訓練的一種特殊練習時,資料顯示:這種聲音是希伯來人都用的。希伯來人稱之為“小孩的聲音”。專家認為,希伯來歌唱家之所以有特別美妙的聲音,一方面就是由于在這種“小孩的聲音”上培養起來的。當代也有不少世界著名歌唱家稱美聲的核心應該是像“嬰兒的啼哭聲”等等。
那么,什么才是 “小孩的聲音”?如何練習這種“內部的、有控制的、美妙的、像回聲般的”聲音呢?
帶著這些疑問,我去請教了位于北京的美聲藝苑嗓音訓練中心的專家、男中音歌唱家廖小寧老師。

廖老師告訴我:所謂“小孩的聲音”其實就是人們今天常說的咽音。“咽音”一詞是上個世紀英國聲樂科學家、理論家赫伯特.凱沙雷(E.Herbert Caesari)在其所著《心的歌聲》"The voice of the mind" 一書中最先提到的。簡單地說,它是美聲歌唱學派針對嗓音訓練的一種“秘密”手法。
咽音練聲法作為意大利美聲歌唱學派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嗓音訓練傳統,它與人們常見的普通常規嗓音訓練方法(特指科學、正確觀念指導下的嗓音教學方法)在總的方面沒有任何矛盾與大的區別,都是為了追求均衡、完美的聲音。簡單地說,普通練聲法基本是一個對自然喉器的逐步美化過程。咽音練聲方法則更多強調對人們自然喉器內“所包含”的“基音管”的強化訓練——既嗓音樂器構建。

過去有中國的聲樂科學家林俊卿先生(注:廖老師的老師)曾系統研究意大利美聲學派這種古老的練聲傳統,最后還發明了一種“捏鼻功”。它(捏鼻功)的訓練在某種意義上就體現了美聲歌唱所謂“內部的、有控制的、美妙的、像回聲的、迷人的”聲音、它也是通向正確“打開喉嚨,唱在氣息上”的一座橋。
對于比較抽象的嗓音教學來講,任何概念、術語,都不能僅看表面意思,而要研究它的內在思想,正如歷史上許許多多著名的聲樂練習曲以及我們主張的訓練體系,也包括許多世界著名的古典藝術歌曲,各種語音與音樂的搭配,并非簡單地組合,其實都是有很深刻意義的,有藝術上的、思想上的,同樣也有技巧方面的。所以說:“關鍵不在樂譜,譜子只是個形式,所有技巧和奧秘都在譜子背后……”。
聽完廖老師的以上講述,我真有醍醐灌頂、茅塞頓開之感。

接著,廖老師為我播放了幾個他的教學案例,其中一篇《毛毛的聲樂課》深深吸引了我,廖老師說:毛毛是一個特殊的孩子,有著獨特的成長經歷,關于他的詳細情況中國青年報(2012年05月16日12版)文章《喚醒沉睡的歌喉》曾有過報道,如今一年過去了,毛毛的情況怎樣了呢?看完了教學片我不由得對廖老師的聲樂教學產生由衷的敬佩。
廖小寧老師最后說:希望人們更多地了解一些嗓音科學的知識,打造出更多的中國好聲音。
責編:朱研
掃一掃手機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