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建筑商公會主席、金務大集團執行董事黃奇仁

他是一個將當今國際兩大主流建筑工程TURNKEY模式和BOT模式推動及引進馬來西亞的人,進而為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小建筑公司成為馬來西亞建筑業領先翹楚立下卓越功勛的杰出企業家,是活躍于中馬主流社會,致力于中馬友好的華人賢達。
他出生在馬來西亞貧困的華人家庭,依靠自我奮斗改寫命運,成為社會棟梁和行業頂尖精英,更可貴的是,他還在商業和專業之外,積極貢獻社會。他先后擔任馬來西亞中華工商聯合會基本建設和私營化委員會副主席、馬來西亞建筑商公會主席等公職,對馬來西亞國家基本建設發展及私營化政策貢獻了智慧和力量,并對推動中馬的交流與合作不遺余力。
同時,他還熱心公益事業,先后贊助2000年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的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和2005年馬來西亞全國乒乓球超級聯賽,有力推動了馬來西亞乒乓球運動的發展,并且自1980年起,每年為太平華聯國中學生福利基金捐款,力促華文教育事業。
黃奇仁一直低調做人做事,因此并不像很多著名海外華人華商那樣聞名,事實上,成就卓著并富有傳奇人生經歷的他一直活躍在中馬主流社會并享有美名。2005年,榮膺馬來西亞最高元首封賜K.M.N勛銜,2006年榮膺馬來西亞太平卓越華裔人物資獎,2010年榮膺彭亨州蘇丹DIMP 拿督勛銜,榮膺中華十大經濟英才,榮膺第二屆中華杰出商業領袖……他的成就和貢獻,不但在業界,也在整個馬來西亞,更在海外華人社會堪為榜樣,當作楷模。
生于逆境 自強不息
他是馬來西亞建筑工程界的領軍人物,是馬來西亞最大的工程建筑和基礎設施投資公司金務大集團的執行董事,代表金務大完成了多個世界級工程案例。同時,他也是馬來西亞多個建筑及商業團體的領袖級人物,曾擔任馬來西亞建筑商公會的主席職務,為整個馬來西亞建筑工程業的發展服務與導航。
然而,若把時光倒退30年,恐怕不會有人想到黃奇仁能有今天的成就。因為當時,他只是一個連大學都讀不起的窮學生。
黃奇仁是馬來西亞的第二代華僑,父母于1950年初從中國福建漂洋過海去到馬來西亞謀生,并選擇在一個叫太平小鎮的地方落地生根。
和那期間大多數逃難一般離開中國前往海外國家的華僑華人一樣,黃奇仁的父母也沒有在馬來西亞過上所謂的幸福生活。雖然都足夠勤奮,并且珍惜每一個機會,但他們的家境依然十分貧窮,而且子女眾多,生活捉襟見肘。黃奇仁的父親做著一點小本生意,只能勉強養活一家十口。更不幸的是,父親還在他16歲時猝然去世,使困境雪上加霜,促使家里的每個小孩都必須半工半讀維持家計。
生于逆境之中的黃奇仁并不對生活感到悲觀,也不覺得生活是多么的糟糕,他樂觀,有理想,求知欲強,并且在很小的時候就對“工”表現出強的興趣。
在學生時代,黃奇仁就非常喜歡參與各種有木工手藝與家具工業的活動,而且他的設想和動能力總是高人一籌,其卓越手藝,曾經為學校及屬贏得許多獎項。這個小時候的愛好,不但為他來在工程業的造詣打下基礎,也著實方便了他后的生活,事實上,幾乎他家一切的家具都是他一承辦及裝修。
和業余愛好方面的卓越相比,黃奇仁在學業的杰出更讓人羨慕。從上學起,他在學業上都有秀的表現,尤其在數學方面表有特別的天賦。上中的時候,他在馬來西亞第五屆全國高中數學比中獲得過全國前5甲的好成績。
黃奇仁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高中教育,并入本地檳城理科大學理科學士課程,但遺憾的是因為家中實在是沒有經濟條件支持他繼續讀書,而,考上大學對他來說是痛苦要比快樂多。
幾乎沒有作什么思考,黃奇仁便做出決定,放棄讀大學的機會,改而出社會,自謀前途。這對于一個求知欲強,理想遠大的年輕人來說是一件痛到極點的事情,但黃奇仁并沒有因此抱怨,相反,他在自己的畢業刊上寫下了24個字:“跌倒了,爬起來,失敗了,再嘗試。有機會,利用它,無機會,制造它。”
24個字,將青年黃奇仁的壯志與睿智顯露無疑。這24個字,在今天依然值得任何一個想要走向成功的青年人學習,并且銘記。
黃奇仁的事業與品行也可以八個字形容,“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黃奇仁在2010年6月北京清華大學杰出華商領袖對話會主講說:“無論困境還是順境,都要勇敢堅強,擁有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當時我憑著比別人堅強的毅力,憑著個人的打拼和忠于職守,不怕困難不放棄,成就了今日的黃奇仁。我認為做人和做企業一樣,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品質。我堅信做人要有愛心,懂得感恩,做企業也是一樣。作為一個社會公民和企業公民,我盡了作為一個社會人和企業決策者的責任,絲毫不敢松懈。“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清華大學的校訓,也成了我的人生和奮斗的座右銘。”
因為對工程領域有特殊的興趣,并且擅長于此,從學校走向社會后,黃奇仁立志成為一名工程師。
1970年代,馬來西亞開始推行工業經濟計劃,國家發展蒸蒸日上,建筑業作為工業和經濟發展的基礎蓬勃發展。黃奇仁于是帶著成為工程師的憧憬,投身到建筑業中。那是1977年,他剛剛高中畢業就加入到當時北馬怡保一間小有名氣的建筑公司——成榮(MUDAJAYA)建筑公司。成榮建筑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從事基礎設施的建設,后來馳名中外的金務大有限公司當時正是成榮建筑公司的子公司。
因為是帶著成就一番非凡人生的信念進入到公司,而不只是掙錢糊口而已。所以,黃奇仁加倍珍惜自己得到的每一個機會。他兢兢業業地做好每一份公司交給自己的工作,同時,也以最大的熱情去學習周遭一切有利的事物和知識。這讓他的工作成果總是領先于人,也讓他的個人閱歷和能力與日俱增。
憑此優異的表現,黃奇仁獲得了公司同事和領導的一致肯定,短短的一年內,這位只念完高中就參加工作的青年人就被晉升為工地主管要職,負責所有工地項目的運作。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他都是工地上最年輕的人,同時,也是職務最高、最有話語權的人。
黃奇仁以勤勤懇懇且富創意的工作履行了工地主管的職責。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他花很多時間監督基礎設施工程的規劃和執行,這些工程包括橋梁,道路及高速大道,海洋結構設施,海港,污水及自來水處理廠等等。通過參與這些工程,他成為建筑工程業年輕的行業專家,也在建筑工程界交友廣闊,廣結善緣,并通過此不斷融入主流社會,為事業發展打開一條更為寬闊的大門。
黃奇仁一直為自己沒能上大學繼續深造專業知識而感到不足,當工作步入正軌并且有余力做一些其他事情之后,他第一時間彌補這個不足。在擔任工地主管期間,他就擠出時間完成了英國土木工程師協會的土木工程文憑,與此同時,他還參加各種專業研討會和講習班以提升自己。
一邊是每天奔波在工程工地的工作實踐,一邊是向世界一流專業看齊的專業和理論知識修煉。這種幾年如一日的,理論和實踐同時進行,并且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修煉,讓沒有上大學學習工程理論知識的黃奇仁比大多數大學里培養出的高材生還要更懂理論,并且更善實際。
這也是黃奇仁這位不是科班出身,但最終勝似科班出身的建筑業領袖,能夠在競爭激烈并且精英薈萃的馬來西亞建筑工程界成為翹楚的重要原因之一。
黃奇仁在公司成長成熟的同時,公司也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
1980年初,成榮建筑公司的股份被子公司金務大的管理層收購,一個新的金務大公司誕生。表現優秀的年輕人黃奇仁被雄心勃勃的金務大管理層看好,因而被特別聘請為新的金務大有限公司的創辦執行董事。
從此,已在建筑工程領域頗有造詣的黃奇仁,開始在專業之外建立功業。而后來的事實證明,他在商業上的悟性和建樹也毫不遜于在工程本身。
重新組建的金務大依然只是一間從事工程的分包小型建筑商,其發展面對著許多挑戰,但身肩公司發展大任的黃奇仁信心滿滿,并對未來有著很大的抱負。
金務大當時所處的環境也不好,可以說是出師不利。1980代中期,全球經濟衰退,建筑業受到很大的沖擊,很多熬不過的建筑商都被逼倒閉。金務大也沒能獨善其身,發展受到影響。
面對前所未有的困境,本身就實力有限的金務大一度顯得不知所措。但最終,在黃奇仁等管理層的冷靜應對下,他們找到了安身立命的策略。這是一個勇敢者的策略,當很多公司都選擇停業或縮減規模的時候,他們卻逆勢而上,把公司從馬來西亞北馬怡保遷移到200公里之遙的首都吉隆坡,兩年后又移到離首都30公里外的衛星市—八打靈再也市,也就是現在的地址。通過這次搬遷,金務大更為接近馬來西亞首都的國家政府決策中心,最重要的是,在這里,他們離主流社會更進一步,這有利于發掘不同的商機,爭取更多的基礎設施和房屋工程。
之所以能夠逆勢而上,是因為黃奇仁找到了面向未來的信心,而且還擁有贏在未來的核心武器——一覽式(TURNKEY) 建筑工程方案。
一覽式(TURNKEY) 建筑工程方案在中國又被翻譯為“交鑰匙工程總承包”。作為工程總承包的一種模式,Turnkey的顯著特點是由一家企業與業主簽訂總承包協議,并一站式完成建筑工程包括設立、施工和監理在內的所有環節,以最終達到客戶只需“轉動鑰匙”即可使用一個工程的目的。
黃奇仁在研習英國土木工程師協會的土木工程文憑期間,對一覽式(TURNKEY) 建筑工程方案有過深入研究與思考,他認為,這是一個對建筑業者和業主都有利的雙贏新方案,這也會是適合馬來西亞的模式,是金務大可以打破舊格局,脫穎而出的大機遇。于是,在行業都還糾結于整體的低迷時,黃奇仁已經開始為公司在馬來西亞推動一覽式(TURNKEY) 建筑工程方案做努力。
黃奇仁選擇的突破口是與政府合作,承擔政府公共工程局及國家發展單位等大型項目。和任何一個新事物的誕生一樣,黃奇仁必須打敗那個舊模式下的各種既得利益思潮才可以讓一覽式(TURNKEY) 建筑工程方案得以成功實施,但這不容易。因此,雖然在他看來,這是一個雙贏的模式,尤其是一個可以大大減輕政府和當事官員壓力的好模式,但起初,政府和官員們的態度還是相當冷淡。甚至不愿意聽到說太多,因為大家覺得目前挺好, 沒必要去改變。
黃奇仁不但是有智慧的人,更是有毅力的人。他堅信馬來西亞終將融入國際潮流,接納一覽式(TURNKEY) 建筑工程方案,而且堅信自己和金務大就是把這一創新方案引入馬來西亞的最佳人選。因此,他抱緊目標不放棄,一次一次地往來于各種具有建議權和決策權的官員與機構之中,一次一次地說服,努力去改變。
最終,經過多次的建議挫折后,黃奇仁獲得了勝利??蔀檎皹I主提供更優良便捷服務,并且節省可觀項目投入的TURNKEY方案,被政府接納,并通過政府逐步開枝散葉,在更多領域推廣開來。
TURNKEY方案為金務大成功地獲得了多項基建工程項目,進而幫助金務大在此一輪行業的蕭條中站穩腳跟,并且率先恢復元氣,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更重要的是,通過在TURNKEY方案推行實施過程中,金務大不論在工程的質量,還是完成工程的期限上,都一一兌現承諾的優異表現,金務大還為自己樹立了很好的聲譽,進而為公司在建筑工程業占據到更有利位置打下堅實基礎。
但TURNKEY方案還不是黃奇仁帶領金務大做大做強的最核心改變,也不是他對金務大的最大貢獻。
金務大的最大轉折點發生在80年代后期,正是從這里出發,金務大踏上飛黃騰達的卓越之路,而讓金務大走上這條路的一個重要推動者就是黃奇仁。
和前一次一樣,黃奇仁的秘密武器還是求新求變,通過推廣及應用新的工程解決方案,引領資歷比別人淺,規模比別人小的金務大不斷超越同行,后來居上。
這一次,黃奇仁引入的方案是當時國際先進國家,如歐美國家及日本等,已廣泛采用建設—經營—轉讓 (Build-Operate-Transfer, BOT) 私營化的模式。BOT的基本概念是,政府通過契約授予私營企業(包括外國企業)以一定期限的特許專營權,許可其融資建設和經營特定的公用基礎設施,并準許其通過向用戶收取費用或出售產品以清償貸款,回收投資并賺取利潤;特許權期限屆滿時,該基礎設施無償移交給政府。其核心要義是,解決了很多有良好經營效益的基礎設施工程因為一時資金短缺而無法建設的資金瓶頸,從某方面說,也是為建筑企業的市場打開了一個新的增長空間——可以讓有實力的企業去為暫時沒有支付能力的業主承建工程,并從工程收益。
當時的馬來西亞正處于經濟起飛的階段,各種工程需求強烈,但很多工程業主卻存在資金的短板。黃奇仁因此看到BOT在馬來西亞的巨大潛力,因而代表金務大公司高層,馬來西亞建筑商公會,以及馬來西亞中華工商聯合會的基礎建設和私營化組委等多方面的力量,面向馬來西亞政府推薦(BOT)模式,依次為本地建筑業拓展發展空間,并緩解馬來西亞政府在基礎建設項目上的資金短板。
這是一個比TURNKEY方案更創新,也更讓政府省心和劃算的模式,再加上此時的黃奇仁和金務大也已今非昔比,因此,BOT模式的推廣很快就取得成功。
1992年,黃奇仁代表金務大應用BOT模式在馬來西亞進行了第一項大型私營化基礎設施工程——價值10億馬幣(約3億美元)的沙亞南高速大道工程。由此,開創了馬來西亞的建設-經營-轉讓(BOT)的私營化經營模式的先河。
此后,在黃奇仁和更多同仁的努力推動下,在全馬政府的積極支持下,BOT模式很快在馬來西亞各大基礎設施工程建設中廣泛應用,進而對馬來西亞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通過基礎設施完善帶來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BOT模式也為金務大集團的發展立下了重大功勞,并開創了公司新的里程碑,其重要意義在于,為公司打下更穏定的基礎,也為金務大未來在建筑業龐大的商機立下了重要奠基及穏定的平臺,進而使金務大在未來的私營化(BOT)工程項目的發展占據到相當好的領先優勢,也開始了金務大建筑業投資的里程碑。從此以后直到今天的20多年里,金務大通過BOT模式奪得眾多大型基礎建設工程的合約,并且因此成為馬來西亞建筑工程業界的領先翹楚。
憑借在不斷創新工程解決方案,開創領先工程建設模式的努力和貢獻,尤其是在一個一個項目中的優先工程表現和卓越經營業績,1992年,如日中天的金務大公司成功在吉隆坡股票交易所上市,當期市值約5000萬美元。
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公司到上市公司,黃奇仁為金務大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上市在他看來,不是終點,而只是新的起點。公司上市后,黃奇仁并沒有因此就功成身退,并繼續在關鍵時刻,為公司的發展彰顯關鍵作用。
從上市至今,金務大的另一個挑戰是發生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這一年的經濟風暴導致政府及金融業取消了多個大型工程的投資計劃,逼使很多大型工程被擱置。黃奇仁憑著其豐富的經驗與金務大領導層一起,對金務大名下的建設工程合約重組,進而繼續獲得了金融集團的重組融資,確保了公司持續生存與成長。
在包括黃奇仁等一批杰出精英人士的領導下,今天的金務大已經發展成為一家市值超過20億美金的領先公眾公司。至今,金務大集團已成功地開展了包括大道,水利和隧道等在內的5項,每項價值超過20億美元的重大工程;同時,也走出國門,在印度,中東國家,越南都有投資項目和工程。目前,公司還正進行著馬來西亞最大的單一公共設施工程,價值40億美元的雙軌火車計劃,并在最近向馬來西亞政府提出了一項價值100億美元的地下鐵計劃。
今天的黃奇仁,依然還在憑借自己的商業觸覺以及在成本管理和控制方面的知識,協助金務大提高在與本地或國際同行中競標時的競爭力,并且為集團帶來可觀的回報率及盈利。
同時,今天的黃奇仁也以卓越的領導和商業才能,同時擔任著好幾項投資項目和幾間私人有限公司的董事。包括了馬來西亞環城大道有限公司董事、沙亞南大道有限公司董事、精明防洪渠道私人有限公司董事、吉隆坡西部疏散系統有限公司董事、Valencia 屋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Dusun Kualiti種殖有限公司董事、Taipanhills投資有限公司董事等。
其中,于2003年動工的精明防洪隧道(SMART)是世界上第一個防洪渠道及雙層道路兩用的隧道,也是金務大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工程項目之一。該工程全場9.7公里,是東南亞最長的隧道。它不但滿足雨季防洪作用,也在其它時候作為通車的公路服務。其施工工程中使用的兩個巨大的盾合隧道掘進機的(Mix-Shield TBMs)的直徑寬達13.2米,是世界最先進的大形盾合鉆探設備隧道掘進機(世界第四大)。因為在功能設計、施工構造等系列領域的創新和突破,精明防洪渠道工程也堪稱是近年來馬來西亞最具代表性的工程,其成就先后被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頻道,探索(Discovery) 頻道,英國BBC電臺新聞專訪報道。迄今為止更有包括本地和外國政要在內的超過2000位重要訪客訪問了SMART,并為它獨特的功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與此同時,該公司也相繼獲得2007 CIDB獎、2008 ACEM金獎、2008 英國ACE的工程優秀獎、2009 英國建筑行業(BCIA)大獎 、2010IEM的杰出工程成就獎等重要獎項。
術業有專攻 奉獻無疆界
黃奇仁在建筑業的工程成就和經營業績卓著,但他的成就并不局限于此,他對社會的貢獻也不止于此。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黃奇仁便通過參加行業公會等形式,參與行業的交流合作,并通過行業為社會進步貢獻力量。他自80年代中期,便積極地參與馬來西亞建筑商公會的活動,并先后擔任副秘書長、副主席、署理主席、主席,為鞏固和加強馬來西亞建筑商公會及建筑業作出了顯著貢獻。同時,他也是馬來西亞城建筑工程專業主席團理事會成員。從2001 年起,黃奇仁還擔任馬來西亞中華工商聯合會(ACCCIM)的基本建設和私營化委員會副主席。
在參與馬來西亞建筑商公會工作期間,黃奇仁先后代表公會參加了27、28、29、33、36、37、3等數屆亞洲和西太平洋承包商協會峰會。同事,還帶領馬來西亞建筑商公會牽頭,并推動成立了東盟建筑商聯合會(ACF),成為其創會會員。黃奇仁本人也從該會理事會成員,一直做到2008年被推選為主席至今。
同時,黃奇仁還帶領馬來西亞建筑商公會融入亞洲暨西太平洋營造業公會(IFAWPCA),并成為其成員之穏,IFAWPCA秘書處設在菲律賓馬尼拉,由目前的16個成員國所組成。此外,馬來西亞建筑商公會也參加了世界銀行并與亞洲開發銀行(ADB)的對話,以解決有關問題,在海外建設項目的資助機構參與上述對話。通過這些區域活動的參與,如IFAWPCA,黃奇仁不僅促進了建筑行業和馬來西亞建筑商公會的知名度,也高度地提高了我們國家的形象。
黃奇仁對建筑業的勞工問題非常關注,并且在解決這個問題上多有創新舉措。早在1996年,他就倡議金務大成立了耗資1000萬美元的非盈利的金務大機械技工培訓學校(GPOS),培訓勞工,至今已培訓了超過3萬位技工。2004年,黃奇仁又通過馬來西亞建筑商公會積極參與建筑業勞工交換中心有限公司(CLAB)的成立。CLAB 的職責是收容來自建筑公司之已完成工作但還持有效準證的外國建筑工友,并重新派遣這些外國建筑工友給需要他們的建筑公司,同時,也尋覓途徑以提升和鑒證這些工友的技能。
“建筑業的激烈競爭,促使建筑業實現專業的管理技能,采用尖端科技方案,并且認真地落實所有發展的計劃,這么做不止是取得盈利,更要兼顧企業公民、社會環境的責任,好好保護環境。”黃奇仁特別強調建筑商的社會責任,在擔任行業協會領導人職務期間,他也一直致力通過自己的影響力,在呼吁開發商善盡社會責任,如加強職場安全,衛生管理,確保建筑工程質量等方面積極發揮作用。
作為華人,黃奇仁對中國一直保持相當的關心,事業有成后,更投身于促進中馬交流的事業中,并尤其對中馬兩國在建筑業的合作充滿期待與信心。
“中國經濟的崛起,給全球帶來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中國和馬來西亞建筑商也配合這項新的工作時刻快速調整步伐,迎合中國和亞太地區的成長潛力,搭上經濟成長的列車。”黃奇仁在2008年的全球建筑峰會上表示說,為了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生存和取得業績,現代建筑商必須推進各項結構復雜的發展計劃以及承擔相關風險的能力,中馬建筑界則可以在專業、技術,特別是在快速建筑方法和國際實踐經驗這兩方面有進一步的交流。“我熱烈地期盼中國對外承包商會與馬來西亞建筑商工會持續地合作,共同發掘潛在商機。在雙邊合作上發揮巨大的效益,以應戰全球新格局當中形成的新的挑戰和商機。”他說。
在通過黃奇仁帶領的馬來西亞建筑商公會的大力推動下,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已成功加入東盟建筑商聯合會 + 1(ACF+1),并在2010年6月新加坡的第30屆ACF理事會上簽約,這無疑將加強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合作,尤其是建筑業及基礎設施投資的發展及經濟轉型,這也是黃奇仁給中國建筑工程界的一份好禮。
在建筑業之外,黃奇仁積極參與多項社會活動,至今,他還擔任著馬來西亞綠色建筑指標聯合會顧問、馬來西亞國家服務業聯合會副主席、馬來西亞國家建筑工業發展局董事、馬來西亞建筑業勞工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馬來西亞高等教育局顧問等社會職務,并通過自己的力量為有關社會公益事業貢獻力量。作為地地道道的乒乓球狂熱分子,黃奇仁多年來不遺余力地支持馬來西亞當地的乒乓球運動。作為Kota Permai 俱樂部兵乓球隊的領隊,黃奇仁也曾率領Kota Permai乒乓球隊參與以及贊助馬來西亞全國乒乓超級聯賽,并在2002年奪得亞軍和2005年冠軍。他還積極參與促進馬來西亞乒乓球運動,其中包括贊助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的2000年世界乒乓球錦標賽。
此外,黃奇仁還促成金務大集團參與多項社會公益事業,比如,于1996年在馬來西亞開始頒發獎學金等。如今,集團已發出1700萬令吉的獎學金。黃奇仁還格外重視馬來西亞的中文教育,在包括他在內的一批賢達的支持下,自1980年起,金務大每年都為太平華聯國中(黃奇仁母校)學生福利基金捐款,以此力促華文教育事業。
與祖籍國家鄉往來并不是很多的黃奇仁,還擔任了家鄉中國福建省晉江市東石中學首屆董事會名譽董事長,希望以此來延續自己與中國家鄉的關系,也讓這種血濃于水的情懷傳承不斷。
憑借在事業上,在奉獻社會上的作為和貢獻,黃奇仁得到中馬兩國主流社會的諸多好評。2005年,黃奇仁榮膺國家最高元首62歲華誕封賜 Bintang KESATRIAMANGKU NEGARAK.M.N.勛銜;2006年,他被評為馬來西亞太平卓越華裔人物獎;而在2008年大馬建筑業卓越獎頒典禮上,他則獲選“年度最佳承包商獎”;2010年,他更榮膺彭亨州蘇丹殿下封賜 DARJAHINDERA MAHKOTA PAHANG(DIMP) 拿督勛銜。在中國,黃奇仁僅在2010年,就先后獲得了第二屆“中華杰出商業領袖”、第七屆“十大中華經濟英才”特別獎,以及被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論壇暨中外杰出企業CEO 圓桌會議授予“中外杰出創業企業家”等榮譽表彰。
等身的榮譽背后,黃奇仁還在繼續譜寫自己的事業新篇章,并一如既往地為社會貢獻力量。其中,被他關注的一個重點是積極推廣綠色建筑。黃奇仁是一位深具環保意識的建筑專家和企業家,早在10年前,他就完全采用綠色建材建造自己的家——一個絕對低碳的,綠色的家。從2009年開始,馬來西亞繪測師協會(PAM)宣布推廣、采納一個綠色建筑指數(Green Building Index),以便引導繪測師、建筑師、政府機構、建筑物業主、發展商,共同改善環境問題,進而建造對環境友善、負責任的建筑物。黃奇仁的家甚至還得到綠色建筑指數評委(Green Building Index Accreditation Panel,GBIAP),前馬來西亞繪測師協會主席陳樂文博士的特別嘉獎,并承諾要在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的細則于2011年推出后,頒發綠色建筑標準證書予黃奇仁,以表揚他的家居。而事實上,黃奇仁的寓所還受到了更多的關注,比如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電視臺)就專題采訪他和他的家,并將其作為本地第一間以綠色建筑為標準的住宅型建筑物面向全球推廣,預計這篇報道將在本年11月播出。
除了醉心于建筑業及推廣綠色建筑,黃奇仁也著手有機種植養殖。原來他對于料理果園、農場和漁場也很有心得。馬來西亞屬熱帶雨林氣候,漁業和農業發達的國家??墒请S著環境污染、空氣指數變質還有加工肥料、農藥的使用,人們開始向往純自然狀態下生產出來的天然食品。古人云:“民以食為天”,每一個人都離不開吃,但隨著社會健康意識增長,人們開始認同進食無污染的有機食物才是屬于健康、安全的食品。黃奇仁和黃共輝父子就是明白這一點,兩人積極探討有機發展。黃氏父黃子在彭亨文冬擁有一座有機果園,他們也在霹靂州務邊和彭亨武吉丁宜開發有機農場飼養雞只及湖泊養殖各類有機淡水魚。他們對于搞有機農業甚有研究,同時也會探討更多有機農場生產的食物。
和每一位遵循中華傳統文化的華人一樣,黃奇仁也非常重視家庭的建設,并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他與拿汀呂觀清育有4個孩子,大女兒及兒子都畢業于著名的倫敦大學,獲得碩士學位, 三女兒也畢業于倫敦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小女兒目前是中學生,也是前途可期。滿門才俊的成就對沒有讀過大學的黃奇仁來說是一個慰藉,也是他重視教育的必然結果。“對于他們,最好的愛就是教育。”黃奇仁說。
掃一掃手機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