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南半島西部的“佛塔之國”緬甸,在人們的心目中至今仍然是一個神秘的國度,而前首都仰光的唐人街自然與其他國家的廻然不同,尤其是到了夜晚,這個籠罩在神秘面紗之下的鬧市,也許是全球最神秘的唐人街了。
據介紹,仰光唐人街的形成在17世紀前后,當時中國大商隊以三四百頭牛,或以兩千匹馬在中國與緬甸八莫之間馱運貨物,也有以大船運送貨物,輸入緬甸的貨物有銅器、鐵鍋、剪刀、絲綢、布匹、瓷器、煙茶等,對緬甸發展生產和商貿起到了推動作用。于是,緬甸就在仰光的唐人街附近建造了碼頭,唐人街也就隨之形成。
仰光的唐人街群集于市中心廣東大道附近的21條縱橫交錯的大街小巷,華人總人口在15萬上下。記者走在仰光唐人街上幾乎聽不見華人用漢語交談,同是華人卻都用緬語交談,身穿紗籠褲,腳穿日本鞋,讓人難以分辨出他們的真正身份。緬甸婦女頭頂著貨物在街上行走,不時有和尚、尼姑在街頭徘徊,更憑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緬文版《孫子兵法》譯者劉漢忠也在唐人街開了一家鴻福貿易公司,他告訴記者,華人與緬族人通婚在這里是十分平常的事。如今的緬甸老華人,沒有淡忘漢語,新華人正在努力學習漢語,他們身上一直流淌著中華民族的血液。在這條的唐人街上,其所謂的神秘背后仍舊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勤奮與打拼精神,中華文化得以彰顯和弘揚。
劉漢忠說,與其說仰光唐人街充滿神秘色彩,倒不如說充滿中國兵法的神秘色彩?!秾O子兵法》云:“兵者,詭道也”,仰光唐人街的“詭道”,就是“神奇”,既神秘,又奇特。劉漢忠向記者講述了緬甸華人在仰光唐人街“菜籃子”、“皮鞋王”、“小家電”等神奇故事。
緬甸人親切地稱務農種菜的華人為“瑞苗胞波”,緬甸是一個農業資源豐富的國家,各種土產豆類糧油和農產品眾多。智慧的閩南籍華商看好緬甸這片冒油的神奇土地,在農產品經營者中約九成以上,并有幾代人的歷史。直到今日,他們仍把南北各地的農產品收購、儲藏,運輸到仰光的唐人街,各類海產品百分之百也都是華人經營,使這里形成了“菜籃子”集市。此舉關系民生民計,不僅公德無量,而且財源廣積。
皮鞋業在緬甸的興起,也充滿了傳奇色彩。華人的先輩們把中國硝皮技術帶到了緬甸,掘池辟地曬制皮鞋,然后用一種紅樹皮制成燃料,染成紅色皮鞋,頗受緬人的歡迎。后來皮鞋、皮箱、皮帶等皮革制品應運而生,在仰光唐人街掀起一股“中國皮革風”。
緬甸有“免費停電”一說,仰光地區經常停電,緬甸的點子電器生產基礎又非常薄弱,近幾年銅價持續高漲,緬甸私人制造的電源穩壓器、逆變器等產品都比中國制造的貴。華人看好這個潛在市場,在唐人街五十尺路形成了家電一條街,經營者大都為華人,給緬甸小家電和電子市場帶來了繁榮,同時極大程度解決了全緬各地停電所帶來的不便。
掃一掃手機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