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vgw0"><listing id="wvgw0"><small id="wvgw0"></small></listing></nav>
<nav id="wvgw0"></nav>
<nav id="wvgw0"><listing id="wvgw0"><meter id="wvgw0"></meter></listing></nav>

    <center id="wvgw0"><table id="wvgw0"><small id="wvgw0"></small></table></center>

  1. <sub id="wvgw0"></sub>
    <wbr id="wvgw0"><legend id="wvgw0"><video id="wvgw0"></video></legend></wbr>

    1. 手機版瀏覽
      首頁 > 標桿

      劉國義:二十年堅守只為心中那片綠

      日期:2014-02-16 來源:中華建筑報

      \
      劉國義

        冬日的一個早晨,天空飄起濛濛細雨,氣溫降到1攝氏度,風吹到臉上感覺一陣刺痛。在貴陽市黔春路上,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弓著背,努力地舉起十字鎬,在亂石堆中艱難地刨著。他刨好坑,澆上水,放置樹苗,然后封上土。這位老人叫劉國義,是中國水電八局的退休職工,是一位退休后20余年義務植樹1萬余棵的平凡老人。

        種一棵樹就播下一顆希望的種子

        劉老曾說:“我看到這塊空地長滿了雜草,覺得很可惜,想將來把這個地方變成一處風景,哪怕一天種一兩棵樹,也是希望。”正是這個簡單而樸實的夢想,讓他默默堅持了二十載,風雨無阻。

        如今,劉老曾工作過的廠門口兩棵蒼翠的柑子樹已經不在了,但那是劉老記憶中第一次有意識種樹,當時他只想在廠門口留下一片綠蔭。在柘溪水電站工程建設閑暇之余,劉老在廠前屋后種了20多棵樹,但如今保留下來的已經不多了。

        在烏江渡水電站工程建設期間,劉老在房前屋后種了60棵核桃樹。提起那一片綠蔭,劉老的眉宇之間總會流露出難以掩飾的喜悅。

        退休后,由于喜歡種樹,又有植樹經驗,2001年,劉老被中國水電八局貴陽基地返聘為基地綠化工。除了基地安排的植樹任務外,他還在上班之余義務植樹,到2004年離開這個崗位時,劉老在貴陽基地已經種植了玉蘭樹200余棵、櫻花樹60余棵、香樟樹100余棵、冬青樹300余棵、各種花草1000余株。如今,在基地生活的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劉老。

        劉老種植的萬余棵樹苗中有5000多棵是自己掏錢買的,對于一個退休工資每月僅1700多元的老人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為了節省開支,他常常跑到離市區幾十公里甚至幾百公里外的山里挖樹苗。貴陽市林業管理部門都記不清劉老給他們打了多少次報告,因為很多時候劉老是口頭申請的,他們相信劉老,因為劉老每一次到山里采集樹苗都遵照自己匯報的諾言:采集大樹下、密集的樹苗,每次都把樹苗附近的雜草清理干凈。開始的時候,管理人員還去實地查驗,次數多了,他們就充分信任劉老了。

        走進劉老的家,100多平方米的房間略顯空蕩,除了簡單的生活用品外,一個專用的房間里堆滿了水桶、水壺、十字鎬、噴霧器、鋼鋸、鐮刀、斧頭、枝剪等各種植樹養樹的工具30多件,每一件工具都伴隨了劉老多年,它們都是劉老20余年默默義務植樹的“見證人”。

        不覺得艱苦就不是苦

        劉國義是回民,1933年出生于河南周口一個普通的皮匠世家。1945年,日本占領了當時的周口市,他們舉家逃荒到漢口。為了養家糊口,1952年,不到20歲的劉國義便在長江水利工程委員會當上了臨時工。1954年,他參加了漢江分洪工程建設,由于業務能力強,他被轉為正式工。

        小時候苦難的生活經歷讓劉老一生都堅守節儉的信念。他一生中沒有主動去過餐館,現在每天的早餐是一碗豆漿、兩個饅頭,午餐是一碗面條、兩個饅頭,晚上吃一些子女送的糕點,每個月生活費都控制在500元以內。以前工作出差的時候,劉老都是背一個袋子,里面裝滿了自己做的饅頭和炒面,一碗開水就著饅頭或者炒面就是一頓飯,一生如此。

        當翻砂工時,劉國義主要進行模加工。模板需要用大量釘子固定,而且是手工釘釘子,釘子很容易掉落在砂子里。鑒于此,他就自己買了一個網篩,過幾天就把砂子篩一遍,將遺落的釘子收起來,下次再使用。當時,加班是常事,超過晚上10點有2角加班費,但當年的工友們說劉國義從來不舍得花這些錢,全部都積攢起來。

        劉老一生不打牌、不喝酒、不抽煙,就連結婚都沒有擺酒席。劉老回長沙看子女和工友也都是背著饅頭上路,吃些饅頭喝點開水就是一餐。乘車也是坐從貴陽到株洲的慢車,再從株洲坐公交車到長沙,他說這樣雖然時間長點兒,人辛苦點兒,但可以節省不少車費。

        “不覺得艱苦就不是苦,就是幸福。”劉老一生都在身體力行地實踐著自己的人生信條。


        寧可勞而不獲 不可不勞而獲

        從1952年被招錄為臨時工起,劉國義先后參加過荊江分洪、漢江分洪、柘溪水電站、東江水電站、韶山灌區等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從事過翻砂、采購、機電維修、后勤保障等工作。他對待每一項工作都兢兢業業,從沒有出現過失誤。由于技術水平高,劉國義1982年被評為八級翻砂工,是當時為數不多的翻砂八級工之一。

        由于素質過硬,劉老退休后被中國水電八局二灘水電站工程返聘為物管員,負責油料供給。他用油標尺認真記錄著每一車的油耗,每天的用量都清楚記錄在本上,3年間從沒有一天間斷過,僅記錄本就有幾尺厚。二灘水電站工程完工時,負責后勤管理的法國人米格緊緊握住劉老的手,就說了一句話:“中國人,好樣的!”

        從二灘水電站工程回來后,他又被中國水電八局貴陽基地返聘,從事綠化工作,在本職工作之余,他還堅持義務植樹,在基地親手種下了幾千棵樹,為基地的綠化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

        縱觀劉老的一生,不論做什么工作,他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自己所信奉的那句話:“下決心做什么事就認真做好,少從經濟方面考慮,多從社會價值方面考慮,寧可勞而不獲,也不可不勞而獲。”

        活一天就努力學習一天

        劉老是一個熱愛學習的人,兒時因為家里窮,只上過幾年私塾,沒接受過正規的教育,到學校學習一直是他心中的一個夢想。

        在荊江分洪工程建設期間,劉老主動參加了當時單位組織的培訓班,學習成績優異,被評為班上的學習模范,得到了一張時任單位主要領導黎旭親筆簽名的獎狀。

        1982年,中國水電八局貴陽機械廠創辦了老年大學,劉老積極報名參加了學習,那是他第一次系統地進行學習。至今,劉老仍然清楚地記得當時學過的《機械制圖》《公差與配合》《金屬材料與熱處理》《材料學》等課程。

        在二灘水電站工程建設期間,因為工作原因,劉老經常要與外國管理人員打交道。為了方便工作,他開始自學英語,最多的時候掌握了500多個英語單詞,這對于一個沒有接受過正規學校教育的人來說是不容易的。從那時起,劉老就養成了一個習慣,只要在外面看到不認識的單詞就記下來,回到家里再查字典搞清楚是什么意思。

        2010年,在長沙看望女兒期間,劉老有空就到湖南師范大學、長沙大學旁聽,有人說他這么大年齡了不在家里好好享受,還跑到學校聽什么課,可劉老不管這些,他一有時間就去聽課。

        當問到他為什么這么多年來能一直堅持不懈學習時,劉老笑著回答:“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經常學習,動動腦筋,主動去記些東西,連患老年癡呆癥的幾率都會下降。”他還說:“我活一天,就要努力學習一天。”

        劉老的一生是平凡的,他堅守誠實守信的信念,為中國的水電建設事業默默奉獻;他守候著心靈的一片凈土,義務植樹20余年,打造了一個傳奇的綠色人生。2012年,他被中國水電八局貴陽基地評為感動基地十大人物,并入圍“中國(誠實守信)好人榜”。

      掃一掃手機瀏覽
      中文字字幕黄色毛片永久网站|美国AV无码播放污|亚洲黄色性爱视频免费观看|一级免费特黄视频

      <nav id="wvgw0"><listing id="wvgw0"><small id="wvgw0"></small></listing></nav>
      <nav id="wvgw0"></nav>
      <nav id="wvgw0"><listing id="wvgw0"><meter id="wvgw0"></meter></listing></nav>

        <center id="wvgw0"><table id="wvgw0"><small id="wvgw0"></small></table></center>

      1. <sub id="wvgw0"></sub>
        <wbr id="wvgw0"><legend id="wvgw0"><video id="wvgw0"></video></legend></w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