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作為天壇醫院普外科肝膽及甲狀腺組組長,完成業務工作量每年增長50~100%,并且在業務創新、工作質量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填補了大量天壇醫院普外科臨床空白,近三年連續獲得科室唯一突出貢獻獎。并兼任天壇醫院臨床教師和首醫國際學院英語教師。

到醫院手術,能像到賓館度假一樣嗎,身心愉悅,不再恐懼、痛苦,如享受按摩、理療般享受手術 嗎?這種似乎不可思議的舒適性手術夢想正在逐步成為現實。先聽聽患者的感受。
“大夫,我今天出院吧,老伴一個人在家我不放心”,剛喝了一小碗粥的80歲老太太坐在床上,樂呵呵的對我說。這可是昨天剛做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患者,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患者家屬。在以往,這樣高齡的患者很難有機會選擇手術,即使能手術,患者身上要插胃管、尿管、引流管等,還有忍受刀口疼痛、腹脹、長時間臥床等不適,以及對手術的恐懼和擔憂。而現在一批這樣80歲以上高齡患者很輕松的接受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后一兩天就能順利康復出院。
輕輕松松治病,高高興興回家,越來越多的患者已經在享受常見疾病的手術了,高齡的老人不再恐懼手術,許多年輕的患者更是利用節假日前一兩天手術,節日后就上班,已經不把手術看成大事了。當然,患者享受了,醫生就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兢兢業業為患者創造最大利益,看似閑庭信步般的患者康復背后其實要求醫生掌握更多的現代醫療技術和富有魅力的人文情懷。
末了,老太太又說,“下次我老伴也找你做手術,他也患膽結石,但你最好讓他做完手術就回家”。我們笑了,患者的信任是對我們最大的獎勵安慰。作為現代醫生,治療的理念已經不再僅僅滿足救死扶傷,它也強調給患者帶來舒適性體驗,運用現代醫療技術、藥物、設備,從心里、生理、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綜合為患者提供最優化的服務,讓患者享受手術。
肝臟手術是外科領域的極大手術,患者有時感覺是面臨著生離死別,這樣的手術也能享受嗎?看看這位32歲的小伙子,8公分的肝血管瘤,恐懼了2年,當手術后3天就順利康復出院時,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經歷的肝切除手術,幾乎沒有痛苦波折,甚至在腹部看不到傷口。這也是得益于我們開展的腹腔鏡下肝血管瘤切除的微創技術,僅僅在腹部開4個0.5-1厘米的小孔,幾乎不出血的情況下完成肝血管瘤瘤的切除,配合快速康復技術,患者輕輕松松就手術出院了。這例手術還在2012年3月的健康報上報道了?,F代醫學技術日新月異,其發展速度甚至超越想象,所帶給患者的福音也超乎想象,永不停歇的不斷追求更高質量的為患者服務是對醫生的更高層次要求。
外科醫生的職業生涯中風險幾乎每天相伴,是勇敢面對,還是明澤保身?享受手術的理想又如何與現實畫上等號呢?有位重癥膽管炎的90歲大爺,保守治療一周無好轉,多臟器開始出現衰竭,家屬已經在準備后事了。是手術還是繼續保守?全院會診,手術風險太大,而且如術中術后死亡、致殘,可能面臨醫療糾紛,這些年的醫患矛盾又那么對立,怎么辦?醫務處一個電話打給我,問我接不接。接,剛下夜班的我沒有猶豫的回答。立即去檢查病人,極其虛弱的身軀掩蓋不了老人那求生的眼神,我握握老人細弱的手,在他耳旁說道:“放心,比您年紀大、比您病嚴重的我們都完全治好過,這次,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很快就會好的”。老人的眼睛明顯明亮了,患者的信心有利于戰勝疾病,家屬為我對病人柔性的關懷也投來友好的目光。制定手術方案,通知麻醉科、ICU、手術室、輸血科等做好搶救準備,把所有家屬叫來認真溝通,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家屬被醫生的真誠和負責精神感動,一致同意手術,共同承擔風險。接下來就是緊張的術前準備和手術,各科密切協調,手術小組熟練配合,不到一個小時就完成了手術,病灶去掉了,在ICU生命支持的配合下,術后一周老人奇跡般的康復出院了。出院那天,患者同齡的老伴坐在輪椅上說,“你們救了兩條命,如果他走了,我也隨他而去”。我們的喜悅凝固了,醫生職責的神圣感就是這樣真實的體驗,做好醫生多重要啊。同時,也深切感受到面對現在的醫患糾紛狀況,超越心理溝通技巧這種所謂最佳解決模式的的其實就是回歸到對病人的親人般的真誠和優秀的技術。
享受手術,雖任重道遠,但不斷滿足患者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是醫生永遠的努力方向。
掃一掃手機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