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投資“成長的煩惱”,再次引起決策層的關注。
昨日(9月8日),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與省部級領導干部經濟轉型升級研討班學員進行座談。在這次座談會上,張高麗表示將繼續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項目,堅決破除民間投資障礙。而3天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將限期拿出細化實化已出臺實施細則的改進措施。
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中央高層接連發聲,將有效推動對民間投資 “玻璃門”的破解。
“玻璃門”仍存在
近幾年,在中央鼓勵民間資本發展的大環境下,民間投資數量已經出現了飛躍。根據國家發改委數據,今年上半年我國民間投資已經完成115584億元,同比增長23.4%,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進一步提高到63.7%。很顯然,民間投資已經成長為社會投資的重要力量。
不過,盡管從2010年開始中央就不斷出臺針對民間投資的相關政策,但在不同行業內,民間投資還是面臨“玻璃門”。
前不久,全國工商聯作為獨立機構,對民間投資的政策落地情況進行了評估,但評估結果顯示,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方面仍遭遇不少體制性和政策性障礙,由于部分事實細則不具體,可操作性不強,再加上允許民間資本進入的門檻設置過高,所以在實踐中很難落實。
全國工商聯還發現,政策落實的時候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監督,一些法規規章也沒有及時作出調整,這都導致了最終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9月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明確,今后要堅決打破各種對民間投資制造隱形障礙的“玻璃門”、“彈簧門”。
此外,記者還獲悉,在下一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針對民間投資的相關政策將會更加寬松,凡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事項,不再設定行政審批,凡可采用事后監管和間接管理方式的不再前置審批,需要審批的,也要嚴格規定程序和時限。
整改細則限期出臺
針對民間投資,其實并不缺乏相關政策,從2010年國務院頒布“民間投資36條”之后,各相關職能部門出臺了多項配套措施,并且很多地方政府也跟著出臺了一些本地區的實施辦法。
不過在全國工商聯的評估調研中,民間投資配套政策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但這種局面有望在短期內得到改善,國務院已經要求限期拿出細化實化已出臺實施細則的改進措施,需要配套政策的,抓緊制定出臺。
“前面雖然推出了細則,但是細則不等于細化,所以還要通過一些微觀的細節來看是不是有對接,在這方面還需要努力,采用一種上下聯動、里應外合的辦法才能逐步推動。”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研究員王元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
他表示,目前對民間投資的政策性障礙在金融、電信、石油、城建、鐵路幾個領域比較明顯,之所以在這幾個領域明顯主要還是因為在合作方式以及股權方式上還沒有找到一個更合適的辦法。
特殊領域的民間資本發展的確困難重重,這一困境能否改善還要依靠中央的政策支持。
國務院表示,將會盡快在金融、石油、電力、鐵路、電信、資源開發、公用事業等領域向民間資本推出一批符合產業導向、有利于轉型升級的項目,形成示范帶動效應,并在推進結構改革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對此,王元京表示贊同,他認為,對于部分行業有必要開設“實驗區”,在面對“上有政策、下有阻力”的環境時,可以更好地跟蹤到真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