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vgw0"><listing id="wvgw0"><small id="wvgw0"></small></listing></nav>
<nav id="wvgw0"></nav>
<nav id="wvgw0"><listing id="wvgw0"><meter id="wvgw0"></meter></listing></nav>

    <center id="wvgw0"><table id="wvgw0"><small id="wvgw0"></small></table></center>

  1. <sub id="wvgw0"></sub>
    <wbr id="wvgw0"><legend id="wvgw0"><video id="wvgw0"></video></legend></wbr>

    1. 手機版瀏覽
      首頁 > 其他資訊

      漸行漸遠的滋味

      日期:2013-09-2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古人談滋味,通常是論詩說文的。在這里,我是專說舌與口的味覺的。
       
        “眼、耳、鼻、舌、身、意”,向被佛家稱為罪惡根源的六根,要想修煉成佛,必須六根清凈。作為一介文人,我食的是人間煙火,六根自是清凈不了的。人有五官:耳、目、口、鼻、舌。與這五官對應的是:聽覺、視覺、味覺、嗅覺、觸覺。聽覺、視覺、嗅覺、觸覺都是見異思遷,隨遇而安的家伙。耳可以被五音所亂,目可以為七彩所迷,鼻可以因香風所醉;人之身一遇舒適,也常會寡情薄意,樂不思蜀,飄飄欲仙。
       
        唯有味覺是戀棧原始,拒絕遺忘的。
       
        味覺是由分布在舌頭表層的味蕾,在接受物質刺激時產生的感覺,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滋味。
       
        在我的認知中,20年前,不管是鄉下人還是城里人,人們的好胃口都是隨著季節走的。在“非人吃食食吃人”的當下,諸多食品、菜蔬、瓜果,都溜走了它們的原汁原味。讓我不妨在此充當一個齊魯荷鋤老漢和撒網漁翁的角色,去追尋舌尖上的記憶,呼喚舌尖上的故鄉。
       
        煎餅·餅子·饅頭
       
        一提及山東,外地人往往會認為,煎餅卷大蔥是齊魯人的主食。其實這種說辭有點兒偏頗。在山東,真正以煎餅為主食的地域只有臨沂﹑棗莊﹑泰安﹑萊蕪﹑日照及濰坊南部﹑濟寧東部的一些縣份,總人口不到山東的1/3。
       
        煎餅,作為山東一種標識性食品,當是齊魯先民智慧的結晶。在中國食品史上,應有它濃墨重彩的一筆。
       
        食品常常是自然環境的產物。山東吃煎餅的地方,多為山區與丘陵地帶。小麥﹑谷子﹑玉米﹑高粱﹑瓜干,均可作煎餅的原料。五谷的秸稈,秋日的枯草,樹下的落葉,皆可以為燃料。煎餅易儲放﹑耐饑餓自不待說;它能促進人的咀嚼肌的發達和牙齒的堅固,也是不爭的事實。攤煎餅用的是圓形的鏊子。休看攤煎餅的工具原始且又簡單,但最容易的常是最難做好的;最簡單的也往往是最復雜的。昔年,在山東以煎餅為主食的地區,姑娘能否攤得一手好煎餅,常是未來婆家考量的重要因素。農婦村姑,若是做煎餅的高手,也會譽滿鄰里。
       
        攤煎餅前,需將一種主糧用清水泡脹,再用石磨磨成糊兒。做法有“淋、刮”兩種。淋者多為小米﹑玉米﹑高粱;刮者常為麥子﹑瓜干。淋煎餅的糊兒較稀,刮煎餅的糊兒較稠。淋煎餅用的是拇指粗、一拃長的圓木,刮煎餅使的是一月牙狀的薄木片。這兩者中間,均嵌有20多公分長的細木棍兒。淋時,做煎餅人先用長把勺將稀糊兒扣在鏊子的圓心,手與臂便像飛旋的車輪,于目不交睫間,將稀糊兒攤于整個圓鏊上;俄頃,那大圓煎餅的周邊兒便微微翹起了,一張或金燦燦或黃澄澄或紅殷殷的煎餅就做成了。刮時,做煎餅人先將一勺稠糊兒扣在鏊中間,便用刮兒旋即刮轉,于三四秒內,將一勺稠糊兒均勻地刮在圓鏊上。刮比淋略顯從容,但攤煎餅人的手與臂亦需柔中見剛,徐中有疾。攤煎餅火大了不行,火小了不行,火不勻也不行。農婦村姑需腦眼手并用,鏊上鏊下兼顧。一勺復一勺,一張復一張。在煙熏火燎中,待數百張煎餅做成后,攤煎餅人的手與臂,常累得像是抽掉了筋骨。
       
        攤煎餅是將原野上的糧和草,化為農家飯桌上美食的藝術勞作。我在濟南軍區前衛歌舞團當創作員時,曾在大型歌舞《東方紅》中當過一節領舞的穆大姐,是團里的舞蹈編導。她到沂蒙采風時發現,姑娘們攤煎餅的過程里有曲、有謠、有詩、有畫,更有舞,遂創作了《攤煎餅的小嫚》。此舞將一群沂蒙姑娘的純樸﹑俊美﹑勤勞推上了極致?!缎牎穮⒓恿藝椅幕繃鴳c三十周年的會演,也成為團里的保留節目。
       
        通過對糧食的泡﹑磨和或淋或刮的一系列流程做成的煎餅,能將各種糧食中最精華的部分、最純正的味道呈示出來。即使以塞飽肚子為目的之瓜干煎餅和高粱煎餅,比起煮瓜干﹑煨高粱米﹑蒸窩頭,就味道而言,不知提升了多少個檔次。還有一種將糊兒發酵而攤成的酸煎餅,不僅腸胃弱了的老人喜歡吃,有些孕婦尤喜食之。
       
        煎餅有多種吃法,大蔥抹醬是最低級的一種。卷上剛腌好的香椿芽或各種腌制菜蔬,吃起來會口角生津;如裹進炒豆腐條兒﹑炒雞蛋﹑香菜梗炒肉絲兒,吃起來會滿口流香。如將上好的煎餅撕碎,泡在滾開的豬肉湯﹑羊肉湯或魚湯里,會讓人吃得舌底咂咂,遍體通泰。
       
        我最喜愛吃的是20年前,那用小麥、小米﹑玉米做的煎餅。三者之間,我將小麥煎餅排為第一,小米﹑玉米煎餅,則難分伯仲。家鄉日照盛產黃鯽子魚。那時,用鏊子將黃鯽子魚煎熟,就著麥子煎餅吃,我覺得是天下最美的食物。上世紀70年代,我常赴沂蒙深入生活,食宿大都在軍分區及各縣武裝部的招待所里,因餐桌上很少放煎餅,我便到集市買一疊麥子煎餅和一包新鮮蝦皮打尖兒。那時的煎餅與蝦皮的品質,與沂蒙山人一樣純真。用麥子煎餅卷起蝦皮一道吃,那軟綿綿的筋道,那甜絲絲的醇和,那咸漬漬的爽凈,當是山野與大海所擁抱、所親吻才能發出的滋味。在我味蕾的記憶里,這滋味時隱時現,至今仍揮之不去。
       
        改革開放前,山東大部分地區,農家的主食是窩頭和餅子。
       
        “要想吃好飯,圍著煙臺﹑威海轉。”煙臺﹑威海的飯菜,給我印象最深的主食,莫過于膠東沿海一帶的貼餅子。膠東餅子以玉米面為主原料,摻以小米面和豆面??谖渡铣说娘炞?,貼時需用六印以上的大鍋,燃料以松球﹑松枝﹑劈柴為佳。做餅子前,農家一般要在鍋的底部,燉上各種鮮雜魚,熬上半個時辰;或將各種曬得半干﹑咸淡適中的雜魚塊兒放進瓦盆,置于箅子上,待蒸得六七成熟,方才貼餅子。貼餅子最講求的是火候,鍋太熱餅子易糊,熱度不夠餅子易溜。餅子貼畢,需將鍋蓋扣緊,再將紗布包袱捋成長條,將鍋蓋周邊圍個嚴嚴實實。當北山的玉米、南嶺的谷子、西洼的豆兒和來自淺灣深海的魚兒,咸集一鍋時,紅中有藍的火焰撫慰著鍋底,向灶膛周邊輻射。隨著鍋中咕咕有聲的沸騰,谷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和魚的高蛋白﹑低脂肪的分子,便異?;钴S起來。它們在蒸氣里互相氤氳著,浸潤著,唼喋著,一道參與了這場“美食劇”的排演。
       
        有經驗的膠東農婦,根據火焰的高度和深淺,便知鍋中水沸的高低;眼觀鍋邊冒出熱氣的疏密,便能判斷出餅子和魚的生熟。熄火三五分鐘后,鍋蓋揭開了,美食亮相了。用鏟子將餅子一一取下后,所有餅底上都有厚厚一層黃中見紅的嘎渣兒,而不見一點兒黑糊斑點,方稱得上貼餅子手藝的“爐火純青”。
       
        貼餅子就魚,是水陸美味的“絕配”。我曾以為,只有山東人好吃這一口兒。不承想,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數度陪南方文友至膠東,他們竟也愛上了這一口兒。伴著灶膛里松球、松枝燃后散發出的淡淡幽香,南方文友們左手拿著熱乎乎的貼餅子,右手舉筷夾起雜魚,大吃大嚼,間或還咂咂有聲地嘬幾口魚湯。他們一個個吃得兩腮鼓鼓,像山東漢子一樣風卷殘云般地狼吞虎咽,完全失卻了南方士子平素吃飯時,那上下牙齒慢慢咀嚼的儒雅。
       
        在山東廣袤的農村,改革開放的最大成效是,讓父老鄉親們告別了在地瓜干子的王國里左沖右突的漫長歲月,走進了以小麥面粉為主食的時代。盼著吃上饅頭,曾是北方農人撐持靈魂的精神支柱。在五谷中,唯有小麥歷經了去歲和來年的秋、冬、春、夏四季。小麥經過秋雨的滋潤,冬雪的覆蓋,春水的澆灌,夏風的熏陶,方可完成它的生命旅程。它的生命元素里浸透過霜的清冽,露的晶瑩,月的明麗,星的璀璨,日的輝煌。昔年,小麥向被北方農人視為高貴的象征。
       
        一樣麥子百樣吃。在山東,就做饅頭而言,味道最佳者當屬膠東和沂蒙。究其緣由,是這兩地的農婦,能夠巧使善用“面引子”。
       
        做引子,須先將石磨磨碎的麥子摻水攥成拳頭大的團兒,讓其發酵。當粗糙的麥團生出纖纖細毛時,便成為“麯”。這時,農婦會將煮熟的小米降溫,加一點兒先前留下的“引根”,讓熟小米發酵到冒氣泡的程度,再將“麯”與剛發酵好的小米,摻和一起發酵晾干,“引子”就成了。根據面粉多少,配上引子合成的大面團兒,放于盆中發酵。對面團發酵程度的掌控,是做饅頭的最關鍵一環。做成的饅頭不能急著上鍋,需要放在蓋頂上,蒙上厚厚的紗布,讓饅頭“醒”一會兒。饅頭蒸熟后,用手一摁,皮兒即刻彈起來,這是饅頭好的一個標準;涼到半溫后,用手撕開一角兒,便能將整個饅頭皮兒脫下,這又是一個標準。
       
        20年前,故鄉饅頭的味道好極了。每逢回鄉探親,我最鐘情的食物是饅頭。面對滿桌七盤八碗的菜肴,在母親的催逼下,我不得不三筷兩勺地吃幾口菜,然后就單吃饅頭,生怕菜肴的摻和,破壞了我對饅頭的口感。饅頭那甜絲絲、清幽幽、柔綿綿的滋味兒,仿佛將我舌上的味蕾全部激活了,胃中饞蟲兒也早已蠢蠢蠕動,我往往來不及過分地咀嚼與品味,便急匆匆地咽了下去……
       
        因了小麥味道的漸次退化,因了磨糊機﹑磨面機代替了石磨石碾,因了煎餅機﹑饅頭機代替了鏊子和鐵鍋,近20年來,我絕少在食堂和賓館里吃饅頭和煎餅了。我味覺的記憶是那樣的頑固,那樣的刁鉆;賓館里的煎餅﹑饅頭,我打眼一看便知它們都是機械化的產物。即使在農家吃飯,我一口也能嘗出那煎餅的糊兒,饅頭的面兒,是機器磨的還是石磨推的,做它們時,燒的是煤炭、天然氣,還是柴火。
       
        在人的“五覺”中,唯有味覺是拒絕遺忘的。
       
        小米·大米
       
        北方人通稱的谷子,去殼后即為小米。谷子廣植于華北、西北及東北地區。在中國,谷子已有8000余年的栽培史。谷子古稱粟。因此,夏商文化亦稱“粟文化”。古代帝王將粟谷當做神奉祀。稷為谷的一種,“社稷”一詞,即由此而來。當今世界諸國種植的粟谷,均是由中國傳出去的。
       
        家鄉有農諺說:“只有青山干死竹,未見地里旱死谷。”春谷是個瘋狂熱戀太陽的大家族,給點兒雨露就燦爛。它們不厭地薄土陋,不懼干旱和饑渴的打擊,不畏土中酸堿的劫難,不怕害蟲的覬覦,種子于谷雨入土后,那不死的種子便扎下不死的根。在聽到春雨的一聲呼喚后,它們便沖破春天的寂寞與干旱,那看似最小卻蘊藏著旺盛生命力的顆粒,便一下子爆發了。它們攢攢擠擠,比肩爭高,分蘗、拔節、抽穗、揚花、壯籽,于孟秋時節,便以那黃澄澄、狼尾巴似的谷穗,走完了生命的旅程。谷子橫向種植于北方的山川大野,縱向雕刻了中華民族勤勞、吃苦、堅忍不屈的性格。
       
        昔年,小米是山東人的當家糧之一。用它熬成的小米粥,向有“代參湯”之譽。婦女懷孕后多喝小米粥,月子里天天吃拌以紅糖的稠粥,香甜的奶水便像豆漿似的往外冒。即使缺少奶水的嬰兒,如果能喝上小米粥頂層的米汁油兒,那圓鼓鼓的粉臉蛋兒,照樣和喂奶的孩子一樣吹彈得破。齊魯作為孔孟之鄉,昔年文風昌盛,科甲蟬聯。清光緒年間,濰縣西南關的一條陋巷里,就先后出過兩名狀元。明朝毛紀、清代張端兩位宰相,同出生于萊州貧困的南隅村,被清順治皇帝譽為“一隅二相”。這兩位史上名相,也都是吃著小米飯長大的。
       
        山東的小米也曾喂養過中國的革命,滋補過民族的尊嚴。
       
        在封建社會,頭戴皇冠的人及其皇室貴胄,都是統吃全國的最大吃家。在巡游之時,他們如在某地吃到某種美食美味,便旋即打下“貢品”的戳記。全國小米貢品有四,排序為:山東金鄉小米、龍山小米,山西沁州小米、河北桃花小米。
       
        《金鄉縣志》記載了金鄉小米成為四大貢米之首的來由:清康熙帝下江南時,騎著白馬于子夜時分,駐蹕金鄉境內一村莊,御前侍衛敲開一農戶家門,有老嫗跪獻一碗小米粥??滴鹾攘T,龍顏大悅,連稱:“好米,好粥,真乃人間至味也!”從此,這個村的產谷地被稱為馬坡,所在鄉鎮也易名馬廟,馬坡米遂也稱為御米。
       
        周恩來總理偏愛的食品甚少,但一直喜歡喝小米粥。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國宴上,周總理曾用金鄉縣的馬坡小米招待過中外賓客。1968年前后,周總理又多次指示,征購馬廟鄉馬坡地的金谷米,用以招待外賓。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訪華時,對馬坡金谷小米做成的粥贊不絕口。臨行時,還將幾袋馬坡小米帶回美國。
       
        四大名米之二的山東章丘龍山小米,是乾隆南巡時敕封的“龍米”。其產地在龍山鎮一帶,尤以龍山村石人坡的400畝地里所產小米最為著名。龍山春谷,生長在山前洪水沖積成的黃壤上。有種名叫“陰天旱”的谷子,在陰天或下雨時,谷葉兒全像大旱時那樣蜷縮起來。這種奇異的反?,F象,只有上蒼方可詮釋。
       
        我作為李家門里的長子,在襁褓時因母親奶水稀少,是沒有子嗣的大爺、二大爺搶著抱我去吃百家奶和喝著自家熬的小米粥長成的。因此,我對小米的味道特別敏感。至今,喝小米綠豆稀粥,吃小米干飯,仍是我偏愛的食品。
       
        青燈有味是兒時。至今我還清晰地記得,農業合作化前后在搶收小麥時,全家老少吃小米干飯的情景:奶奶在做小米干飯時,先將兩大碗腎臟形、暗紅色的爬豆,煮個半熟;再將淘好的小米加水放入鍋內,一道焅煮。這用爬豆和小米撈成的干飯,顏色黃紅相間,飯塊兒軟硬相宜。吃這種干飯的最佳配菜有二:一是用新蒜薹加農家自做的醬,熬豬肉塊兒;二是將紅皮白心的水蘿卜切成片兒,炒進豬肉片兒中,再加大醬添水燉煮。奶奶、母親總是在雞叫頭遍就下炕,一個撈飯,一個燉菜。雞叫二遍時,男勞力們便起來扒著,吞著,嚼著這等既解饞又抗餓的飯菜,身軀里便充滿了彈性和力氣。
       
        投身軍旅,特別是家安在濟南后,我吃過金鄉小米,也常食龍山小米。這兩種小米,色澤金黃,用以熬粥,質黏味醇,米粒兒懸而不浮,味道香而不膩;稍加冷卻,表面便有一層濃濃的米油兒,用筷子一夾,便可揭得下來。谷有春谷夏谷之分。麥收后種的夏谷所脫之米,其味道與春谷之米天差地遠。新米和陳米,顏色也有差池。新米金黃,陳米暗黃,夏谷之米白黃,不用開口吃,我打眼一看便知,哪是新米哪是陳米,孰為春谷孰為夏谷。
       
        家鄉麥收與連隊打坑道時吃小米干飯的日子,離我已是很遠很遠了。為了找回當年那些難以忘懷的情愫與感覺,我總是在新蒜薹下來時,想吃上一頓那樣的飯。近些年來,只施一次底肥而從不澆水的龍山“陰天旱”春谷,其米味兒還多有保持;但市場上出售的蒜薹味道卻早已大變。去年,濟南的好友老馬,在他雇人種植的那30畝菜園里,種了十幾畦大蒜。芒種時節,我從他的菜園里,采了兩捆兒蒜薹,按奶奶當年的老做法,撈了小米、爬豆干飯,燉了蒜薹和豬肉。咀嚼著谷香、肉香、蒜香,爬豆的面嘟嘟的甜香,以及湯水里咸漬漬的醬香,我大快朵頤,思緒綿綿,童年和連隊生活的情景在我腦際一齊閃回,疊印。
       
        水稻水稻,無水不稻。江南那縱橫交織的水網,當是水稻這綠衣仙子梳妝理容的鏡匣;緋紅的朝霞,該是她經常擦抹的胭脂;晶瑩的水珠露珠,應是她最心愛的首飾。人人都唱“錦繡江南魚米鄉”,殊不知,山東的水稻,才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大家閨秀。
       
        史載:遠在唐朝,臨沂的塘崖大米,便被定為皇家貢品。塘米因地域小、產量低,在那只許皇帝“弱水三千”,不準百姓“舀水一瓢”的漫長歲月里,齊魯百姓是極難品嘗到塘米之味的。
       
        能讓齊魯人民一飽自產大米口福的縣份,應首推濟寧市的魚臺。在魚臺發掘的漢墓中,曾多次發現先民種植的稻谷。這佐證著魚臺境內,最遲在漢代就種植水稻了。魚臺位于中國北方最大淡水湖——微山湖西畔,境內有17條河流交匯貫通,是水稻生長的洞天福地。在舊中國,因黃河泛濫,戰亂頻仍,魚臺十年九澇,因此魚臺大米從未形成批量生產。
       
        上世紀60年代初,魚臺利用土肥水美的地理優勢,疏浚河道,整改稻田,使魚臺大米的產量逐年驟增。魚臺大米以其獨特的品質,很快征服了齊魯,走向了全國,成為“國家地理標志”性產品,并遠銷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繼魚臺大米之后,黃河大米又聲名鵲起。黃河大米,產于濟南近郊的黃河之濱,自明清時便多有種植。到了上世紀70年代,種植區域延伸到濱州以西可用黃河水直灌的區域。這些背河洼地,晝夜溫差大,大米蛋白質積累多;土地里的鹽堿也來助力,使黃河大米蒸煮時,不用加堿就黏性十足。黃河大米,那晶亮的米粒,曾采集過、吮吸過宇宙中的星光與陽光,經受過北方春天干燥的風和夏日濕潤的風,經歷過4月綿綿的雨絲和7月狂瀉的雨暴,顆粒中便濃縮著天地間的精華。緊隨魚臺大米之后,黃河大米,先是被指定為北京第十一屆亞運會專用食品,后又在全國第一、二屆農業博覽會上蟬聯金獎,被譽為“中國第一米”。
       
        我在濟南部隊供職時,因軍區在魚臺墾有生產大米的農場,食用魚臺大米,曾是家常便飯;黃河大米的主產地瀕臨泉城,魚臺大米接濟不上,托人買些黃河大米,只消打個電話即可。淘米時,看著魚臺、黃河米那籽粒飽滿齊整、玲瓏剔透、珠玉般瑩潔的樣兒,我先有三分喜愛;揭開高壓鍋時,那桂馥蘭熏般的米香,便飄出廚房,散進餐廳,我又有了幾分陶醉。吃時,我咀嚼著它的細膩、通透、潤滑、黏口的滋味,即使單吃米飯,口里也絕不感到寡淡。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恒定不變的。變化有漸變和突變。近十幾年來,面對魚臺、黃河大米那“速行速遠”的味道,我不由大發“眼睛一眨,母雞變鴨”之嘆。先是部隊在魚臺生產的大米,幾與南米滋味相差無幾,后來我幾次托人買的黃河大米,也失缺了原有的味道。是魚臺、黃河大米出口賺外匯的任務重,上好的大米都出國了?是他地大米,貼上了魚臺、黃河大米的商標,玩起了偷梁換柱的把戲?還是我托朋友的采買網絡不暢?這些謎底,我一時難以破解。
       
        為能吃上一些純真的北方大米,我開始了艱難的尋找。5年前,通過朋友我在吉林某地,尋到一種東北大米,我食用后,又找回了十幾年前吃魚臺、黃河大米的那種味覺。我把這種大米戲稱為“王氏大米”。根蔥能賣參價錢。王氏覓得的大米,先是6元錢一斤,后逐年提升為每斤10元、20元、30元,去冬竟漲到40元。人們對綠色食品的渴求,由此可見一斑。(李存葆)
      掃一掃手機瀏覽
      中文字字幕黄色毛片永久网站|美国AV无码播放污|亚洲黄色性爱视频免费观看|一级免费特黄视频

      <nav id="wvgw0"><listing id="wvgw0"><small id="wvgw0"></small></listing></nav>
      <nav id="wvgw0"></nav>
      <nav id="wvgw0"><listing id="wvgw0"><meter id="wvgw0"></meter></listing></nav>

        <center id="wvgw0"><table id="wvgw0"><small id="wvgw0"></small></table></center>

      1. <sub id="wvgw0"></sub>
        <wbr id="wvgw0"><legend id="wvgw0"><video id="wvgw0"></video></legend></w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