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祖國東南沿海的一顆璀璨明珠、海峽西岸的一方錦繡熱土。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人文環境,創造了廈門內涵豐富的地域文化;千百年的文化傳承,鑄就廈門“海濱鄒魯、文教昌明”的盛譽。
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下,具有“海上花園”美譽的廈門更加春意盎然,“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等一系列榮譽稱號,記錄了廈門改革開放的輝煌業績。
三十年的經濟特區建設,廈門的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12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17億元,財政總收入73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7576元。經濟的騰飛,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廈門市以“文化惠民,幸福廈門”為指導,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建立起網絡健全、發展均衡、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近年來,廈門市投入31.9億元新建廈門文化藝術中心、集美新城文化中心、閩南大戲院及集美、海滄、同安區文體中心等一批重點文化設施。同時,大力推進公共文化重心下移、資源下移,狠抓基層、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全市6個區的鎮(街)、村(居)全部建起功能完備、設備齊全的文化站(室),設置率和完備率達到100%。目前,全市有10個公共圖書館,7個文化館,7個青少年宮,10個博物館,39個鎮(街)文化站,482個村(居)文化室以及文化共享工程市、區兩級支中心和各鎮(街)、村(居)服務點,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形成。一座座文化場館遍布鷺島內外,猶如明亮的群星,閃爍在廈門文化建設的長空。
公共文化設施的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提供,弱勢群體和特殊人群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權益得到保障。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的各種培訓和每年多達近千場的“廣場排舞”等活動,豐富了他們的業余文化生活;為少年兒童專設的圖書館、閱覽室、活動室,成為孩子們的歡樂天地。堅持二十多年的廈門市“紅領巾讀書讀報獎章”活動,伴隨著一代代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圖書館在外來務工人員聚集地設立分館或流通點,方便就近閱讀。各級圖書館均設置盲人閱覽室,還常年為殘疾人提供免費送書上門服務;農村電影放映、文藝演出和群眾文體活動三項服務,保障了農民的基本文化權益。
城鄉特色文化項目是公共文化建設的主打項目,它以閩南文化為根基,以文化活動為載體,市級主導、基層推廣、培植項目、創建品牌,形成遍地開花的地域特色文化活動。
榮獲全國首屆“群文品牌”的廈門市群眾文化藝術節,成為群眾文化成果集中展示、全民共享的平臺;遍及全市的“溫馨廈門”廣場文化活動,在全市近百個社區廣場同時演繹著全民參與的文化盛宴。還有企業文化藝術節,老年文化藝術節、社區文化藝術節、農民文化藝術節等活動,滿足了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
各區也推出主打項目。“一區一節”的品牌創建,打造了思明區鄭成功文化節、湖里區福德文化節、集美區海峽兩岸龍舟文化節、海滄區保生慈濟文化節、同安區孔子文化節、翔安區池王爺文化節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動。
在特色文化創建中,廈門創立了“送文化下鄉”和“迎文化進城”雙向交流模式,以城區優勢資源帶動農村文化活動開展,從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鄉文化活動互動互補、共同繁榮的局面。
市、區兩級文化館常年開展“文化扶貧”,“送”出了“流動文化大篷車”、“基層文化輔導”等服務項目,打造了以金炳拍胸舞隊、新圩女合唱團、古宅兒童豎笛表演隊的“翔安三子”為代表的農村特色文化品牌。在重大節慶和本市舉辦的各類大型活動中,農村文化品牌被“迎”進城來,展示其風采和魅力。
雙向互動,培植項目,形成了“鎮鎮有品牌”、“村村有特色”的特色文化,涌現出蓮花褒歌、洪塘腰鼓、內厝南音演唱、趙水宋江陣等特色項目。目前全市基層業余文藝團隊達1225支,平均每個村(居)達2.5支,充分體現了公共文化全民參與、服務全民的公益功能。一個個豐富多彩的群文活動,一個個家喻戶曉的文化品牌,猶如簇簇鮮花遍地盛開,把廈門這片錦繡熱土點綴得更加盎然。
公共圖書館服務聯合體的建設是廈門市公共文化建設的又一亮點。它以“整體規劃、聯合建設”為宗旨,通過加盟、托管、聯辦等分館建設模式,構建具有廈門特色的總分館體系。聯合體采用社會保障卡為統一的借書證,實現全市圖書館書目聯合檢索、文獻集中編目、借書證一證通用、書刊通借通還、數字資源共建共享、讀者活動互聯互動等聯合服務。目前,聯合體包括1個中心館、1個市級少兒館、8個區級圖書館、少兒館和60個聯網分館、17個聯網服務點。2012年,聯合體外借文獻達589萬冊次,比成立之前的2008年增長了66%。平均每冊藏書年外借1.59次,市民人均年外借文獻1.6冊,居全國先進行列。
“村村響、戶戶通”工程和“溫馨家園”電影放映進入了廈門的村村社社。全市156個行政村建立了有線廣播室,有線廣播實現了1266個自然村的全覆蓋;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100%;每個行政村每月放映2場電影。
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在廈門蔚然成風。建立了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制度和機制,頒發《廈門市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運營的公眾參與辦法》,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農村電影放映、公共圖書館聯合服務、廈門歌舞劇院的廣場文藝演出等重大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得到實施。由著名指揮家鄭小瑛創辦的廈門愛樂樂團,十余年來舉辦公益音樂會達500多場;廈門煙草工業公司每年提供上千萬元的資金贊助公共文化活動;中華兒女美術館、奧林匹克博物館、宏泰藝術中心、筼筜書院、廈門青年民族樂團等頗具規模與知名度的民辦文化機構,成為廈門公共文化的重要補充。
近年來,各級政府對公共文化建設的投入持續加大。2010年以來,市本級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連續三年超過了財政增長幅度。在創建中,市財政專門核撥4000多萬元的補助經費,各區財政也相應投入配套經費,至2012年底,市、區兩級投入創建經費達12077萬元。
各級政府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人才保障。市、區文化機構均建立專業化的人員隊伍;39個鎮(街)文化站均配齊3名文化專干;每個社區、行政村均配備1名文化協管員。
2011年以來,廈門市以“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作為制度設計課題,通過宣傳發動、招募培訓、建立組織機構、舉辦志愿服務啟動儀式、開通志愿者網站、開展督導、召開表彰會等舉措,建立了良好的文化志愿者工作機制,總結了“政府引導、分層組織、自我管理、提升自我”的廈門模式,全市登記在冊的文化志愿者總數近萬名,一支富有朝氣的公共文化服務的生力軍正活躍在全市文化陣地。開展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是廈門市解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突出矛盾的重要措施,也是示范區創建的突出亮點。
2011年,廈門市進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城市之列。市委高度重視,提出了《關于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文化強市建設的實施意見》,市政府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廈門市“十二五”文化發展規劃》,并制定了《廈門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規劃》。
兩年來,廈門市以組織到位、責任到位、宣傳到位、落實到位的“四個到位”措施,全面推進創建工作。政府加強了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將創建的總體目標分解到各級政府,并通過三次督導和年度績效考核,落實創建目標。經過兩年的努力,廈門市全面完成創建工作目標。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黨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春風化為公共文化建設的絲絲細雨,澆開了廈門公共文化服務之花。一個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初步在廈門建成,廈門的明天將更加幸福和諧。
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下,具有“海上花園”美譽的廈門更加春意盎然,“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等一系列榮譽稱號,記錄了廈門改革開放的輝煌業績。
三十年的經濟特區建設,廈門的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12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17億元,財政總收入73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7576元。經濟的騰飛,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廈門市以“文化惠民,幸福廈門”為指導,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建立起網絡健全、發展均衡、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近年來,廈門市投入31.9億元新建廈門文化藝術中心、集美新城文化中心、閩南大戲院及集美、海滄、同安區文體中心等一批重點文化設施。同時,大力推進公共文化重心下移、資源下移,狠抓基層、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全市6個區的鎮(街)、村(居)全部建起功能完備、設備齊全的文化站(室),設置率和完備率達到100%。目前,全市有10個公共圖書館,7個文化館,7個青少年宮,10個博物館,39個鎮(街)文化站,482個村(居)文化室以及文化共享工程市、區兩級支中心和各鎮(街)、村(居)服務點,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形成。一座座文化場館遍布鷺島內外,猶如明亮的群星,閃爍在廈門文化建設的長空。
公共文化設施的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提供,弱勢群體和特殊人群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權益得到保障。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的各種培訓和每年多達近千場的“廣場排舞”等活動,豐富了他們的業余文化生活;為少年兒童專設的圖書館、閱覽室、活動室,成為孩子們的歡樂天地。堅持二十多年的廈門市“紅領巾讀書讀報獎章”活動,伴隨著一代代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圖書館在外來務工人員聚集地設立分館或流通點,方便就近閱讀。各級圖書館均設置盲人閱覽室,還常年為殘疾人提供免費送書上門服務;農村電影放映、文藝演出和群眾文體活動三項服務,保障了農民的基本文化權益。
城鄉特色文化項目是公共文化建設的主打項目,它以閩南文化為根基,以文化活動為載體,市級主導、基層推廣、培植項目、創建品牌,形成遍地開花的地域特色文化活動。
榮獲全國首屆“群文品牌”的廈門市群眾文化藝術節,成為群眾文化成果集中展示、全民共享的平臺;遍及全市的“溫馨廈門”廣場文化活動,在全市近百個社區廣場同時演繹著全民參與的文化盛宴。還有企業文化藝術節,老年文化藝術節、社區文化藝術節、農民文化藝術節等活動,滿足了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
各區也推出主打項目。“一區一節”的品牌創建,打造了思明區鄭成功文化節、湖里區福德文化節、集美區海峽兩岸龍舟文化節、海滄區保生慈濟文化節、同安區孔子文化節、翔安區池王爺文化節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動。
在特色文化創建中,廈門創立了“送文化下鄉”和“迎文化進城”雙向交流模式,以城區優勢資源帶動農村文化活動開展,從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鄉文化活動互動互補、共同繁榮的局面。
市、區兩級文化館常年開展“文化扶貧”,“送”出了“流動文化大篷車”、“基層文化輔導”等服務項目,打造了以金炳拍胸舞隊、新圩女合唱團、古宅兒童豎笛表演隊的“翔安三子”為代表的農村特色文化品牌。在重大節慶和本市舉辦的各類大型活動中,農村文化品牌被“迎”進城來,展示其風采和魅力。
雙向互動,培植項目,形成了“鎮鎮有品牌”、“村村有特色”的特色文化,涌現出蓮花褒歌、洪塘腰鼓、內厝南音演唱、趙水宋江陣等特色項目。目前全市基層業余文藝團隊達1225支,平均每個村(居)達2.5支,充分體現了公共文化全民參與、服務全民的公益功能。一個個豐富多彩的群文活動,一個個家喻戶曉的文化品牌,猶如簇簇鮮花遍地盛開,把廈門這片錦繡熱土點綴得更加盎然。
公共圖書館服務聯合體的建設是廈門市公共文化建設的又一亮點。它以“整體規劃、聯合建設”為宗旨,通過加盟、托管、聯辦等分館建設模式,構建具有廈門特色的總分館體系。聯合體采用社會保障卡為統一的借書證,實現全市圖書館書目聯合檢索、文獻集中編目、借書證一證通用、書刊通借通還、數字資源共建共享、讀者活動互聯互動等聯合服務。目前,聯合體包括1個中心館、1個市級少兒館、8個區級圖書館、少兒館和60個聯網分館、17個聯網服務點。2012年,聯合體外借文獻達589萬冊次,比成立之前的2008年增長了66%。平均每冊藏書年外借1.59次,市民人均年外借文獻1.6冊,居全國先進行列。
“村村響、戶戶通”工程和“溫馨家園”電影放映進入了廈門的村村社社。全市156個行政村建立了有線廣播室,有線廣播實現了1266個自然村的全覆蓋;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100%;每個行政村每月放映2場電影。
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在廈門蔚然成風。建立了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制度和機制,頒發《廈門市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運營的公眾參與辦法》,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農村電影放映、公共圖書館聯合服務、廈門歌舞劇院的廣場文藝演出等重大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得到實施。由著名指揮家鄭小瑛創辦的廈門愛樂樂團,十余年來舉辦公益音樂會達500多場;廈門煙草工業公司每年提供上千萬元的資金贊助公共文化活動;中華兒女美術館、奧林匹克博物館、宏泰藝術中心、筼筜書院、廈門青年民族樂團等頗具規模與知名度的民辦文化機構,成為廈門公共文化的重要補充。
近年來,各級政府對公共文化建設的投入持續加大。2010年以來,市本級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連續三年超過了財政增長幅度。在創建中,市財政專門核撥4000多萬元的補助經費,各區財政也相應投入配套經費,至2012年底,市、區兩級投入創建經費達12077萬元。
各級政府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人才保障。市、區文化機構均建立專業化的人員隊伍;39個鎮(街)文化站均配齊3名文化專干;每個社區、行政村均配備1名文化協管員。
2011年以來,廈門市以“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作為制度設計課題,通過宣傳發動、招募培訓、建立組織機構、舉辦志愿服務啟動儀式、開通志愿者網站、開展督導、召開表彰會等舉措,建立了良好的文化志愿者工作機制,總結了“政府引導、分層組織、自我管理、提升自我”的廈門模式,全市登記在冊的文化志愿者總數近萬名,一支富有朝氣的公共文化服務的生力軍正活躍在全市文化陣地。開展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是廈門市解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突出矛盾的重要措施,也是示范區創建的突出亮點。
2011年,廈門市進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城市之列。市委高度重視,提出了《關于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文化強市建設的實施意見》,市政府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廈門市“十二五”文化發展規劃》,并制定了《廈門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規劃》。
兩年來,廈門市以組織到位、責任到位、宣傳到位、落實到位的“四個到位”措施,全面推進創建工作。政府加強了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將創建的總體目標分解到各級政府,并通過三次督導和年度績效考核,落實創建目標。經過兩年的努力,廈門市全面完成創建工作目標。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黨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春風化為公共文化建設的絲絲細雨,澆開了廈門公共文化服務之花。一個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初步在廈門建成,廈門的明天將更加幸福和諧。
掃一掃手機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