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道,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事業失敗、家庭破裂、朋友背叛、親人離去。而旅日華僑企業家、日本太比雅集團董事長劉炳義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沒有夢想!讓母親高興、被朋友認可、為社會做點事,劉炳義就靠著這些平凡的夢想和追求,一直走在希望的大道上。
讓母親高興的貴州“小孩”
1980年9月1日,當還未滿16歲周歲的劉炳義站在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現武漢大學)門前時,他已經坐了兩天兩夜的火車。對于第一次走出家鄉、第一次坐火車的他來說,一切都是那么新鮮,他怕錯過窗外的風景,興奮得根本就舍不得閉眼。1米54、不到80斤,瘦小的劉炳義怎么看也不像大學生。直到他拿出錄取通知書,工作人員才相信,這個“小孩”即將成為校園里的一員。而“小孩”,也自然成了同學們對劉炳義的昵稱。
在孩提時代,讓劉炳義更難以承受的還有精神上的苦痛。盡管全家是屬于城市戶口,卻生活在農村,家里人丁稀少,父親在外工作,一年才回一次家。到小鎮上的學校上學要走幾里山路,路過幾個村莊,和其他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不同,單薄的劉炳義“怕人怕狗怕強盜”。但他最怕的還是身體不好的母親生病。劉炳義說,“母親生病時,感覺無依無靠,生活苦悶得想自殺”。還好,在苦海中掙扎的他一直有著自己的夢想:讓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母親高興起來。這個在常人看上去,或許都不能稱之為“夢想”的夢想,支撐著劉炳義。他努力學習,小學拿第一、初中拿第一、高中拿第一、大學還是拿第一,只為了母親那綻放的笑臉。
“不務正業”的校園活動家
1985年10月,成績優異、表現杰出的劉炳義作為中國國家教委公派留學生,進入在日本久負盛名的京都大學學習。很快,一起來的同學就埋頭圖書館、研究室開始了緊張的學習。劉炳義卻有著不同的想法:“這個和中國文化聯系緊密的島國,為什么會取得如此驚人的成就?日本人和中國人的差異究竟在哪里?需要怎樣去了解他們?”生活中遭遇的文化沖突,更加深了他的疑問。如果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些問題顯然不可能有最真實的答案。
劉炳義的第一個社會活動成果,便是到日本兩個月就在一年一度的京都中國留學生忘年會上發放了由他任主編的第一份中國留學生月刊“留學生活”(后改為嵐山)。“學習日語不到一年,便去采訪當地熱衷于中日友好的日本名人,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劉炳義回憶起當時剛來日本時的留學生活情景,仍然歷歷在目。
1985年,日本人對中國的了解非常少,中國人在日本還屬于“珍稀品種”。剛接觸日本朋友時,一吃飯劉炳義就會被問到“中國是吃米飯嗎”;一吃魚劉炳義就會被問到“中國有魚吃嗎”。雖然對方沒有惡意,但問多了,劉炳義還是感覺心里很不是滋味。
與日本同學交朋友,讓他們真正了解我們中國人是什么樣的,劉炳義心中有了新的想法。很快,日本人的社交圈里就多了一位樂觀豪爽的中國人。除了與中國留學生交往,他同樣還利用學習研究的業余時間,請日本人喝酒、唱歌、打保齡球;掏錢舉辦同學生日會、各種聯誼活動。在不少人眼里,“月光族”劉炳義顯得有點“不務正業”。然而多年以后,人們才發現,熱愛交際的劉炳義積攢了人生中最為重要的財富——人脈。
這些學生時代結交的中國同學和日本朋友,不僅在劉炳義的事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讓他真真切切了解到日本社會和文化。“這些都是我實現夢想時獲得的無形資產。如果當時吝惜那點錢,我的人生就可能因小失大。因為你不可能倒回去重新結交朋友,有錢也買不來那些共渡的時光。”
實業報國的公司“掌門人”
上世紀80年代,正是日本經濟最為繁榮的時期,日本在國際上的聲望也如日中天。而當時的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初期,各方面都被日本遠遠甩在了后面。這對身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形成強烈刺激。
擔任京都大學中國留學生會副會長時,劉炳義就常常想“國家將我們送到日本來留學,我們一定要能做些什么讓國家強大起來”。夢想不知不覺升級,報國成了劉炳義新的夢想。
為了將日本的產業制度、技術和產品引進中國,他組織同學成立學習小組,經常深夜聚在一起琢磨著如何報效祖國;國內發生災害,他一次次上街募捐,直到聲嘶力竭。雖然辛苦,但劉炳義心里卻充滿著一陣陣激動。這種情懷,或許讓現在有些中國留學生難以理解。但劉炳義那一代留學生,確實是用青春和汗水,將人生價值真真切切和國家命運聯系在了一起。
博士畢業前,劉炳義覺得自己今后有三條路可以走:一是回國當老師,一是回國從政,一是回國做實業。每一條路都有“回國”這個關鍵詞。但是現實生活中,一個超越了他能主宰的人生變故,讓劉炳義毫無其他選擇。在導師的安排下,畢業時他留了下來,進入日本關西電力集團的一家技術咨詢公司工作。“這就是命運的安排。”對于當時痛苦的選擇,劉炳義至今仍感到很無奈。
但是從小受過磨難的他,很快就調整好了自己。進入公司不久,劉炳義又在他的人生中創造了一個奇跡。這個部門里唯一的外國人,成了公司最年輕的科長。他帶領4個人的團隊每年創造近5億日元的產值,年薪過千萬,這個中國年輕人成了公司里的“傳奇”。然而2000年,36歲的劉炳義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辭職創業。
在那個本命年里,劉炳義開始彷徨和困惑。他覺得自己離報國的夢想越來越遠,賺再多錢也讓他感覺不到讓人充實的力量。再不出發就老了——劉炳義重拾報國夢想,開始了新征程。
當時的中國在經歷20年高速發展后,各種環境問題開始凸顯。劉炳義就從這里入手,開始實現“實業報國”的夢想。他成立了以環境技術轉讓、環境評估咨詢、環境產業融資等為一體的日本太比雅株式會社公司,將先進的環境能源技術引進中國,說服和幫助了許多日本環保企業到中國發展,為參與中國的環保事業,劉炳義每年有一半時間奔波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
經過13年的發展,日本太比雅已成為立足中日、服務亞洲的國際化・專業化咨詢商貿型企業,業務領域從環保、水、能源領域逐漸延伸至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以日本太比雅株式會社為核心企業的太比雅集團公司現在已發展成為在日本擁有3家子公司,在中國擁有6家控股或參股的子公司,并在新加坡、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等擁有多處海外事務所的跨國集團。為實現報國夢想,劉炳義一路前行,已經將業務從中國擴展到了亞洲。
“生存的壓力、現實的無奈,很多人不得不步履蹣跚地往前走,然而你能走多遠?真正讓我們前行的,應該是夢想!不管這些夢想多么平凡。”采訪接近尾聲,劉炳義仍然很淡定的述說著。(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