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為落榜考生送去關懷
日前,高考分數出爐,作為一次選拔人才的“競技場”,有部分學子成功邁進大學的殿堂,享受“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喜悅;而還有一部分人卻也不得不面對考試失利帶來的苦楚。
面對孩子暫時的失敗,如何正確引導,讓他們走出“泥潭”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為此,筆者認為政府、學校和家庭三方都要承擔起“繼續教育”這份責任,為落榜生送上挫折教育的調節,送上心理素質的堅韌,送上賞識教育的祝福,讓他們能夠“落榜不落志”。
一方面政府可以充分挖掘落榜生這一知識群體在農村創業發展的潛能,加大宣傳力度,組織宣講團經常深入落榜學生家中,及時把惠農、富民各項優惠政策送給他們,點燃他們創業的激情。作為學校方,在為成功的考生慶賀、分享喜悅時更關注落榜學生,給他們補好最后一課——對他們進行深入細致的挫折、心理和賞識教育,給他們增加精神成熟和認識世界的能力,使他們樹立信心,安全度過長達3個多月的“危險期”。作為家長,則應該以“平常心”來看待孩子的成績,不要用刺激性語言批評、責備他們,要在生活上一如既往關心,在心理上及時疏導,少與別人攀比,多帶孩子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或郊游,營造寬松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心理緩沖期里有調節的余地。(彭國正)
掃一掃手機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