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原瑞士駐華大使烏利·??藦乃仄分械?463件“中國當代”藝術作品,捐給了將于2017年落成的香港M+美術館。這些作品包括前些年在中國“當代藝術”界大紅大紫的曾梵志、張曉剛、王廣義、徐冰等數十位畫家的作品。當然,烏利·??艘擦硗赓u給M+美術館47件 “當代藝術”作品,價值2270萬美元。另外,由于香港佳士德、蘇富比仍在香港拍賣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盡管拍賣成交價每況愈下,但拍賣畢竟在進行。而香港藝博會又吸引了國際上200余家畫廊參加,其中當然有當代藝術。因此,有人在問,中國當代藝術中心在向中國香港轉移嗎?
這個問題引來了大家的關注。有人認為中國的“當代藝術”家仍在大陸,不可能去生活成本太高的香港;有人認為香港根本就沒有像樣的美術研究機構,也形不成什么氣候,“從長遠來看,香港只是個過渡市場,未來會往內陸轉的”。
但是,無論如何,“當代藝術”在中國每況愈下已是一事實。但對何以造成如此局面,“當代藝術”圈內有很多說法。他們認為,“市場會有一個回轉,內地還是更適合當代藝術市場發展的……隨著國內的文化大發展,一切都會有所改觀”。有人認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內地與香港的差距不僅僅是稅收,更多的其實是文明、教育和機制的差距……”按這觀點,似乎是說,這些“當代藝術”是會回來的。
其實,中國“當代藝術”的問題在于“當代藝術”自身。我認為,這些“當代藝術”,全是美國當代藝術的仿制品。其創作目的,也是為了滿足西方的某些需要。亦如一位一直活動于西方的中國當代藝術著名策展人十分明白地說過的那樣,“中國前衛藝術本身就具有國際化特質,它不僅具有國際化的趨向,而且其最終目的就是把一些有價值的藝術家的作品拿到國際性的環境去表現、展出,或是跟其他文化進行對話。”事實也是如此。當代藝術在各美術學院和媒體都不乏支持至少好奇者,故而它在中國還熱鬧了一陣子。但你要叫中國人喜歡它,憑什么呢?這種處處與中國文化、中國審美、中國社會格格不入的模仿西方又為西方人而創作的東西,中國人憑什么要喜歡?有著5000年文明史的中國人,有自己的文明的標準,有自己審美的藝術的標準。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總導演的尤倫斯,知道這出戲已近尾聲。他走了,宣布永遠不再回來。美國收藏家霍華德·法伯、美國“仕丹萊收藏基金”、 英國大收藏家薩奇也早就在把手中的中國“當代藝術”拋售變現……這次烏利·??烁纱喟阉?ldquo;當代藝術”捐到香港去。
不是中國“當代藝術”中心要遷到香港,這種本來就不屬于我們的東西,在中國到哪兒恐怕都呆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