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四千年“陶文”現身
2002年3月,考古工作人員在隨州曾都區洛陽鎮金雞嶺村發現一古代遺址(后命名為“金雞嶺遺址”),該遺址是隨棗走廊一處十分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聚落遺址,涉及范圍10萬平方米,是目前隨州地區發現面積最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其文化類型隸屬典型長江流域炎帝神農時期的文化序列,從距今5000年前的屈家嶺文化早期一直延續到距今4000年前的石家河文化晚期,時跨千年,為進一步認識炎帝神農時期聚落形態的演變,以及長江中游史前社會的文明化進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其中,在該遺址第六期(石家河文化晚期)的考古地層中,考古工作人員發現了9件距今4300多年、極為罕見和珍貴的“陶文”(刻畫在陶器上的文字符號),從而追尋到一個“中國文字起源的重要源頭”。
“視覺畫卷”再現原始文明
考古工作人員研究發現,金雞嶺“陶文”均為陶器燒制前施加在泥坯之上的,除一件為抽象的淺浮雕外,其余多采用陰文刻劃的藝術寫實手法,刻劃符號多已接近于文字,如“6”字紋、“9”字紋、“豐”字紋,具有簡潔、生動、形象的文字書寫特點,已經擺脫了象形寫法,與現代書寫方式基本相同。
該“陶文”的載體主要是泥質陶碗、罐、缽、豆、杯之類,集中在器物的外底部,皆為較隱蔽部位,作用不僅是用于裝飾,而且具備了舉行巫術或宗教活動時使用的特殊功能;就“陶文”的象征內容來看,有“植物、房屋、旗幟、武士”等寫實類刻劃,也有“井、米、豐”等生產與生活類刻劃,以及“五、圓圈”等記事、記數的幾何類刻劃符號,涉及到史前人類的衣、食、住、行及天文歷法、宗教信仰等,幾乎涵蓋了生產、生活、精神方面的全部內容。這些“陶文”表現出象形、指事、會意的文字特征,體現了“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原始造型藝術,是一副生動描繪原始社會文明的“視覺畫卷”。
考古工作者據此推斷,金雞嶺“陶文”具有多項實用功能:
首先,它是記錄史前時期人類生產、生活和宗教儀式活動的符號,具備了文字的記錄功能;
其次,刻劃者將這些符號刻在陶碗上,是讓使用它的人每天看到、記住、了解并熟練運用這些知識,又具備了文字的教育功能;
再次,同一“陶文”不僅在本氏族部落使用,還在不同空間地域、不同文化環境、不同歷史時期出現,具備了文字的傳播功能。
揭示“炎黃”融合歷史淵源
據史載,中華“陶文”的創造者倉頡系黃帝的史官(后人尊其為“中華文字始祖”)。黃帝是距今約4300—4800年前,黃河流域原始社會晚期(龍山文化)的部落首領,與“金雞嶺遺址”石家河文化晚期(距今約4300年)屬同一時代。二者在交融滲透中,其雙方的原始特征逐漸弱化,其文化兼容的共性逐步彰顯,并對雙方的刻畫符號進行了改良、提煉和升華,最終創作出形態接近的原始“陶文”,也為之后商周甲骨文的成型提供了文化積累。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稱,金雞嶺“陶文”的發現和研究,揭示了炎帝神農時期隨州地區“炎黃”融合的歷史淵源。(特約記者芳草通訊員張順、項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