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甘肅省涇川縣,位于遼闊的黃土高原,九州之中隸屬雍州。王母宮中,美麗神話源遠流長,大云寺里佛祖舍利普照眾生。
改革開放以來,涇川縣的經濟增長逐步加快,各項改革全面深化。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涇川縣開展了高效有序的危房改造工作。
體察民情
涇川縣地貌地形屬典型的黃土丘陵溝壑區,黃土高原,長年受風雨影響地質災害頻發,特別是近年來我國云南、四川、青海、甘肅相繼遭遇地震災害,涇川縣農村普遍存在的舊窯洞和黃土房安全隱患日益突出,不少房屋已經成為危房影響著百姓生活質量,甚至威脅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2009年甘肅省下發危房改造方案,涇川縣政府認真貫徹省委指示,啟動危房改造五年工程,歷經三年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保障民生
2008年涇川縣共有農村危舊房2.3萬戶139.39萬平方米。為了讓這2萬3千多戶農民擺脫不抵風雨,難御地震的危房,住上寬敞明亮整潔舒適的新房。涇川縣委縣政府將農村危房改造工程作為事關百姓安居樂業的民生工程。各級相關部門高度重視、統籌全局、全力配合,力求在調查、規劃、施工、驗收等各個環節做到公開公正、保質保量、服務到位。務必令群眾滿意,讓百姓安心。
在調查階段,縣政府嚴格遵守“一申二評三核四批”的建設程序,在調查過程中,以村為單位進行宣傳政策,并通過村委會聯合干部群眾,對各村進行逐戶排查,確立危房改造對象、建立檔案,以村為單位公示改造對象,整個過程公開透明,得到了群眾的大力支持。
在新建房屋小區的規劃中將危房改造工程作為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采取統一布局、因地制宜的方針,新建房屋白墻青瓦、雕花裝飾,既突出現代氣息與地域文化特色,又和青山綠水的自然環境相得益彰。
在施工環節,縣政府堅持民生為本質量第一的工作原則,勒令施工隊伍嚴格按照七級防震標準進行施工作業。施工隊伍與改造農戶逐一簽訂改造協議和施工協議,改造標準、建設期限和質量要求一目了然。
此外在本次改造施工中,縣委縣政府大力提倡綠色節能技術,鼓勵推廣新型節能材料,為農村住宅整體更新開辟了節能環保的新的方向。
溫暖民心
在危房改造的過程中,涇川縣政府重質量更重服務,在配套設施、服務設施建設上毫不松懈:在相對集中的改造工程中道路、綠化、給排水、排污、電力電信、環衛設施和公共活動場所一應俱全。還根據農村特色預留了庭院用地、培育經濟林木綠化帶、安置了太陽能和沼氣等新能源用具設施。極大的改善了農民的住房條件。
項目驗收是危房改造的重要環節。在驗收過程中,縣政府大力宣傳驗收要求與辦法,向廣大農戶普及房屋質量相關知識,讓農民參與、監督驗收過程,確保驗收結果準確無誤。此外各級部門還采取多種措施統一信息,核實結果,發現問題迅速處理。
本次危房改造工程在資金上采取農民投入為主,國家補助為輔的原則,為了保證國家補助落到實處,涇川政府采取縣鄉封閉,百姓持折的工作方法。村民一人一折,款項一步到位,有效杜絕層層盤剝克扣的現象,保障了農民的既得利益。
在項目資金的使用中,涇川縣制定了“渠道不亂、用途不變、捆綁使用、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項目資金使用方針。實現資金整合專事專辦的運作模式,危房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等環節中規范了資金使用。良好的運營模式與規范安全的資金運作。為農民吃下了定心丸,也讓危房改造工程以及相關配套工程吸納了大量社會資本,政府信用不斷提升,贏得了群眾的高度贊譽。
結語
2012年3月,涇川縣在三年時間內累計投資3832萬元,帶動農村投資2億元,改造農村危房48萬平方米,占全縣農村危房總戶數的34.26%。7880戶農民搬入了寬敞明亮、施齊全的新房。喬遷之喜讓那村民們切實感受到了黨和國家政策的溫暖,見證了縣委縣政府重視民生的一片赤誠之心和切實發展三農事業的卓絕努力。
在今后兩年里,更多的農友將從舊窯洞、黃土房遷入整潔、寬敞、規范有序的新型農村住房。涇川是的危房改造也將步入新的高潮。
安居方能樂業,涇川縣將圍繞“人文、生態、民族、民生”基本目標,在危房改造的基礎上進一步構建獨具特色的新農村建設規劃。我們相信,在黨和國家的政策支持下,經過各級政府的不斷努力,涇川人的房會越來越好,致富之路將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