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農民畫《重陽節》 孫殿珍
秋色最濃,秋情最重。在濃烈的深秋時節,在漸涼的秋風中,我們迎來了溫暖人心的傳統節日——重陽節,而這種暖意源自重陽節敬老的內涵。
五千年文明的古老中國,農耕文化始終是中國的主導文化和顯性文化。重陽節正是農歷九月九日,因為九在《易經》中是陽數,故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重陽由此而名。在農業社會里,重陽時節秋收農事已近尾聲,古人得閑開始張羅登高賞景等各項娛樂活動,隨之形成了重陽的各種習俗。比如登高遠眺、出游賞景、遍插茱萸、觀菊吟詩、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節日,在其形成、演變、發展的過程中,緊緊圍繞趨吉避邪、健康平安、祈福長壽這一企盼美好未來的主題,演繹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九九重陽”又與“久久”同音,逐漸又增加了長久長壽的人文寓意,由此牽動起人們的特殊情感。特別是王維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名句更使共思共想共度成為一種民族的共同節日文化心理。
關于重陽最早的記述可追溯到先秦的《呂氏春秋·季秋紀》中關于在九月祭饗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民俗史上亦有清明“踏青”、重陽“辭青”等風俗。究其緣由,重陽節是圍繞農耕文明人們歲時節令生活而逐漸形成的。南朝《續齊諧記》所記述的“汝南郡”桓景登高、飲菊花酒、佩戴茱萸避災祈福的故事,是如今人們把上蔡作為重陽節發源地的重要依據。經專家考證,書中所說的汝南郡,就是今天的上蔡,即李斯的故鄉。歷代的上蔡人并不糾結于歷史上“桓景避難”的傳說,而是在時代的變遷中秉承重陽文化及其折射出來的至崇理念和人文精神同當今社會的緊密結合,在傳承祖先留下來的文化因子的過程中,不斷超越大眾民俗文化的基本內涵,派生出了歷代文人、學者、士大夫借重陽抒情達意的高雅文化現象,使兩千年的重陽文化節俗日臻完美,文化內涵日漸豐富,進而使人類的美好情懷不斷升華,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寓意。如今上蔡不僅每年舉辦隆重的重陽文化節,而且形成了全社會尊老、敬老、養老、愛老、助老的時代新風。來到上蔡,使人感到這里的重陽是傳統的,但是重陽文化節的價值追求是當代的、時尚的,人文關懷和視野是面向未來的。今天的上蔡人正在把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化為他們的實際行動,書寫著中華民族感恩先賢、孝親敬老的時代篇章。一年一度的重陽文化節使上蔡呈現出“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的人間美景。
自1989年開始,國家將重陽節定為中國的“老人節”、“敬老節”,從而把重陽節固有的內涵與現代人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有機地銜接起來,使得重陽節不僅是傳統的、古老的,也是現代的、鮮活的,實現了時代變遷中的與時俱進。然而,重陽節不放假使我們這個民族缺少了一個共同傳承民族美德的固定的美妙時間和特定的文化空間,這不能說不是一個最大的遺憾。
“百善孝為先。”孝敬長輩,尊老敬賢是傳統文化中最寶貴最活躍的精神財富,在不同的時代表現為不同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形式,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始終不變的主題。過好重陽節不是要追求傳統民俗形式的恢復和節日氣氛的熱鬧,而是要重溫孝道的傳統和孝心的傳送。“人間重晚情”,我們不僅要關愛身邊的老人,而且要關愛普天下的老人。對老年人的孝敬和關愛也不能只在重陽節這一天去表現和行動,而應該融入到社會每個成員每一天的生活里,讓愛老敬老成為國家安定、社會和諧的崇高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