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印長老
【編者按】2010年11月27日,中國佛教協會第八屆理事會佛教教育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蘇州召開?!督K佛教》編輯部就王作安局長在中佛協換屆會議上提出的如何更加注意提高素質、如何更加注意培養人才、如何更加注意端正道風、如何更加注意制度建設、如何更加注意發揮作用等五個方面的問題,對長老進行了采訪。
記者:非常感恩長老的慈悲,能接受我們此次的訪談,您是新一屆中國佛教協會的會長,有著多年的佛教教育經驗,素來致力于戒律的弘揚、教育的扎根,所以大家對于您老人家的學修、教誨,都是非常的敬仰和遵從。當今社會各界,非常關注佛教。僧人的綜合素質,不僅表現在個人的修持上,還包括承擔社會與教內本分責任等多個方面,您認為,要提高我們佛教界的綜合素質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
傳印長老:就綜合素質這一點來說,我認為,最根本的因素在于對“合格僧才”的標準界定上。若依愚見,合格僧才的條件有八:一、以愛國愛教、擁護中國共產黨、遵行國家法律為前提;
二、以堅誠信仰佛教為保證;
三、以如法實行戒律為基礎;
四、以通達佛教教理與有關文化課目為入門;
五、以實修定慧工夫為主體(由于佛教的實質是實踐,所以這一條非常重要);
六、以弘法利生為家務(不僅講經說法,還包括救災慈善、國際交流等);
七、以紹隆三寶、住持道場為根據;
八、以悟徹自心、繼祖傳燈為究竟。
記者:僧人的綜合素質與在家眾的素質是切切相關的。您認為,在家居士在護持出家師父的時候,最需要注意的是什么?同時,居士在修學戒律過程中應有哪些方面的注意?
傳印長老:各盡所能吧,不能一律地要求如何如何,大家自己盡力,包括我在內。只能不愧自己,不愧大義,不愧時代,不愧佛法,各盡各力,盡力而為之。我們有小力量就盡小力量,有大力量就盡大力量,盡居士所能,也不要勉強。不要負擔太重。做些事情做不成,反而要隨喜,一切隨緣。
三皈五戒很重要。三皈五戒,再進一步,在家居士的八戒相當于出家沙彌眾的十戒,壓縮成八戒—八關齋戒。居士可以臨時性的戒,不是終生戒。因為居士畢竟不是脫離世俗的。平常有興致的話,可以以這八條戒為標準來要求都是一樣的。再就是菩薩戒,菩薩戒是大乘戒,講大慈大悲,一切眾生自他同體,慈起無緣,悲運同體。因此,它是不殺生的第一條。那么,從個人求解脫來說,它要求要斷男女欲,因此,臨時受了八關齋戒的話,不能在家里住,就要到道場里住、佛堂里住,或者是廟里來住。臨時性,它有這個要求。
記者:做為20世紀50年代中國佛學院的第一屆學員,現在還是中國佛學院的院長,您目睹了中國佛教教育發展的整個新生過程,您能否對中國佛學院的佛教辦學做一個簡要的回顧?
傳印長老:自20世紀80年代國家改革開放以來,趙樸老便致力于恢復因“文革”中斷14年的中國佛學院,并提出當代佛教要務是培育僧才,為此,以中國佛教協會名義于1981年春派遣我赴日本佛教大學留學考察佛教教育情況,1983年12月回國。我在1984年開始從事中國佛學院教務工作。中國佛學院于1956年建立,迄今已經54年,取得了很可觀的成績,這是黨和國家扶助和支持的結果,前會長兼院長趙樸初居士的功勛也不可磨滅。
記者:您又曾赴日本留學,當前中國佛教的辦學從硬件到軟件建設方面,與國際佛教辦學相比,有著怎樣的特色?目前還是否存在差距?
傳印長老:日本,他們以前是拼命學習我們的漢文,大約在明清時代以后,現代的日本文字才流行出來。大正年間,新修大藏經,工程很大,成績也不小。這個《大正藏》,雖然他們花了大工夫,有很大成績,但是,現在我們翻開來看,都有句讀點的錯誤—沒有一頁沒有的。如果用心看的話,就會分辨出來。日本佛教的教育,它比我們國內的學術教育更進步一些,他們國家的教育體系比較健全,受此影響,他們的佛教教育制度也很健全。
日本的佛教教育重視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扎實、全面的學術訓練,重視語言基礎的培養,鼓勵創新,重視研究的國際化和成果交流。在提升學僧文化素質、扎實佛學研究的語言基礎、開闊研究視野和思路等方面,日本的佛教教育的確有可供參考和借鑒之處。
吸納現代教學理念,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我們還需不斷地學習和提高這方面的能力。
記者:您老從事佛教教育多年,您認為,佛教教育最根本的職能、目的是什么?
傳印長老:江蘇是佛教教育大省,最早經趙樸老提名創辦的兩所中國佛學院分院均辦在江蘇。如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院址設在凈土宗祖庭靈巖山寺內,今年更是建校三十周年,能以印光法師的文鈔為主旨來弘揚,弘揚凈土就好。萬善同歸,莊嚴凈土。要結合蕅益大師的一些著作,像《凈土十要》,乃至永明延壽大師的《宗鏡錄》也應該深入一下,一百卷。深入進去,就能夠樹立正知正見,發掘我們這種佛法究竟的境界。
記者:當前,全國各地掀起一股講經說法的熱潮,您覺得,引導四眾弟子,講經說法有著怎樣的必要性?
傳印長老:講經說法活動的開展,在我們現在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那樣的話,盡干一些世俗的事,或者偷懶,吃個飯,什么事不干,那就更不好了。辦佛學院,這次開會就是討論這個事?,F在我們煩惱重,根機差。能夠發道心,皈依佛教,已經了不起??梢哉f,講究修行一法,不論出家在家,都是一律平等的。居士的修行更令出家人刮目相看,成就更大。做這些俗事,是為了負擔自己的生活。他不像出家人一樣,盡是吃十方的,受一般在家居士的供養。自己沒干出家人的事,因果就很大了。
記者:我們現在的道場,有非常多的活動,如各地的開光活動等。社會上有些人非常喜歡,但也有一些人很有誤解。對此,請長老開示。
傳印長老:開光活動,在佛本身來說,可有可無。但佛像的開光儀規,佛教記載的典藏上也是有的。因為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是眾生法,離開了眾生就沒有佛。隨順世間法、隨順眾生的心理需要,開光也是可以舉行的,也是一種方便,這也是在號召大家皈向佛道的一種意愿。在佛本身來說,一切法都不存在。在眾生方面看,一切法都是需要的。所以,不可以說這個法那個法要不要。
記者:中國佛教素有“農禪并重”的傳統,當前也有人提出了“商禪并重”。對于此,長老您如何看?
傳印長老:“商禪并重”沒有什么經驗,這話在佛教戒律上也有些不太適合?!稗r禪并重”已經是迫不得已,按照印度佛教來說,他是乞食,“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游”,因為早上沒有太多時間,甚至乞食都是只乞七家,七家為止,能吃得飽就吃飽,不能吃飽就趕緊去修行打坐,不能跑去要飯了。那么,就是說,他自己本身是沒有什么經營的,佛在世的時候。那么后來,不能按照那個標準的要求了,我們的僧團環境、社會倫理觀念都不一樣。在印度的時候,當時的體系,到一個地方,大家都下跪,捧在頭上去供養。在中國不是這樣,如果你要是去乞食,他以為你是乞丐,把你看得很下賤,所以,這個行不通了。所以,一些生活必需的事,像“馬祖開叢林,百丈立清規”、“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農禪并重”?!稗r禪并重”勉強還可以說得過去,祖師作風是這樣的。如果搞商業的話,“商”是營利的意思,商有營利啊,這與佛教意識是違反的。我個人看來,是不可以的。
記者:您如何看待百丈懷海禪師所撰的《叢林要則》中“叢林以無事為興盛”這句話?
傳印長老:祖師要求高啊,《叢林要則》上有這條,一共有二十幾條的訓示,其中有一條就是“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皡擦忠詿o事為興盛”,它的意思是:禪宗明心見性的祖師們,他是一念無生,如如不動,他所靜修的狀態已經達到了。以佛教的次第來講,名字即佛。我們這些人沒開悟,我們具有佛性,就是“理即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是“名字即佛”?!懊旨捶稹?,煩惱沒斷。到“觀行即佛”的時候,還沒有斷惑,但他圓伏三惑,不起現行。在生活中,和佛的境界是一樣的,但他根兒沒斷。到“相似即佛”,就是圓教的七信位,到那時候,他才能夠初信斷見惑,得須陀洹果。到七信,斷思惑,得阿羅漢果,才超出三界,了脫生死。再往上,到圓教的初住開始,斷無明惑。他是那么一個境界,到那種境界,祖師真正達到在那種境界生活的時候,所以他才能有“以無事為興盛”這種提法,以修行為根本,他已經見到法身的境界,斷惑了;他能以“無事為興盛”,實際上就是做無事道營,無事無所不事,終日吃飯沒有嚼得一粒米,終日穿衣沒有掛過一縷絲、一縷紗,他是那么一個境界,所以就“以無事為興盛”。意思是說,一定要以明心見性為根本。那時的出家人是以明心見性為根本、為出發點,沒有達到這個地步,你就不夠出家人的資格,不夠佛弟子的資格。他的含義是這個,所以就“以無事為興盛”。
記者:“法在人弘”,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寺院經濟及各項建設均得到了提升,然而,在當今時代,如文物保護、檔案管理、會計制度的落實等方面的佛教人才非常稀缺,您認為,我們現在需要如何來培養這方面的人才?
傳印長老:要有一個正確的信仰、正確的知見,要能夠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也就是覺悟的心,能以這個為前提,即使經驗少一點,可以在做這個工作當中,逐漸積累。就像念佛一樣,生處轉熟,久成熟至。最重要的是,出發點要作正,不為名,不為利,為眾生。
記者:佛教素愛國愛教,我們四眾弟子如何能更好地護國息災?
傳印長老:古大德有所謂“天下太平之根本”在于大家覺悟,主要是信因果。覺悟就是佛,佛者覺也。覺什么?覺一念心吶,什么是緣起?一般講“緣起無性”、“緣起無我”,實際上,它的意義是因果相續,一念心緣起,本生、本體同時,就是因果相續,要懂得這個道理。念念都是因果相續,所以,人生就是因果相續的一個過程。因果相續的過程,它的出發點在當下,無限的延伸,出發點就在當下,當下能夠明白念即無念,那就是佛法。你不能脫離這個狀態,那么就是漫長的輪回,這樣繼續下去。所以實際上在佛眼觀之,覺悟了無限的時間,無限的空間了不可得。所以,佛得大自在,它超越了時間和空間。時間和空間是什么東西?妄想、執著。妄想繼續的時間,而時間和空間,它就像經緯線一樣交織在一起,兩者不能離的。諸佛看時間和空間了不可得。因此,眾生了不可得。因此看,眾生全是佛,這是一面。
另外一面,我們這一念迷了,就是無限的輪回,就是無限的時間和空間,無限的生死。這就是覺與迷的區別。
記者:當前各地佛教機構,均積極投入于慈善事業。在落實佛教慈善事業的過程中,有哪些需要特別注意的?
傳印長老:做慈善事業,關鍵在于發心的純正與否。盡心盡力,事在人為。要以大公無私、深信因果、絕對奉獻的心來做,不能有私心雜念,不能為名利而做,不能圖個什么東西。發心的義工個人,不能計報酬;慈善事業集體,不能做點事情就一定要媒體來報道、上電視,當然,要是媒體找上門來報道,你也不好拒絕他。不管他、不計較,心里沒有這個想法,所謂能施、所施、中間事物都不可得。以符合這樣真正佛法的“三輪體空”的法性真理為做慈善事業的發心,有這樣的抱負、志愿,實際上的功德才會像虛空一樣,才是無為之法。
記者:虛老是一代禪宗大德,作為他的親傳弟子,您能給我們介紹一下禪宗的修學要領嗎?您又是東林寺的住持,對當代凈土宗亦有著深入的研究,您認為,在修學中,如何平衡參禪與念佛的關系?您目前的修學情況是怎樣的?
傳印長老:我1954年到江西云居山去親近虛云老和尚,到“文革”為止,也有20多年。虛云老和尚說法很圓融,他經常拿念珠,自己在念觀音菩薩。念觀音菩薩和念佛實際上都是一樣的,實際上,虛云老和尚本意也是在念佛。念佛就是禪,一念清凈就是禪,念到能念所念,乃至超越了能念所念,你才能達到一念無生,禪的境界。除了念佛,現在自己也覺得一念無生的禪需要上根利智,一般人做不到。
記者:早聞您對《印光法師文鈔》頗有研究,曾贊文鈔為一部小藏經,您能否談談文鈔對于現代學佛人的指導價值與現實意義?
傳印長老:《印光法師文鈔》是當代最為契理契機的一部書。意本佛經,深入進去,就能夠知道里面的重要性。人生無常,人命短暫,在有限的人世時間內,最大限度地獲得佛法的受益,離開文鈔的指引,沒有別的路子。我經常講,比如做買賣,你有一點本錢,你要去賺錢,不能賠錢,要以最小的成本賺最大的利潤,就等于我們在最寶貴的人生時間內,獲得最大的佛法的利益。印光法師的書,不管如何看、看多少遍,都很有吸引力,不會覺得不要看。
記者:如今,高科技手段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弘法方面,不僅有傳統的流通書籍、雜志,網絡等新興弘法方式也日益得以普及,您認為,如何才能把佛教傳媒辦好?
傳印長老:在傳統的書籍方面,要加強對契理契機的書籍的出版、流通力度,就如《印光法師文鈔》,不怕多,要多出版、多流通。這個是普遍、對機的書,如給病人吃藥似的對癥下藥。對機說法,這是最重要的。
雜志方面,就要有自己的特色。弘揚凈土,萬法同歸。古代祖師都是這樣說的。凈土法門是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的特別法門,這是最重要的。
記者:感謝長老能在百忙之中給我們如此寶貴的開示,祝您法體安康,更祝中國佛教協會在您的帶領下,各方面工作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各項建設能再上新臺階。
傳印長老:阿彌陀佛!
傳印長老簡介
傳印長老,字月川,俗名呂毓岱,1927年1月30日生于遼寧莊河光明山一個佛化家庭?,F年84歲,是虛云老和尚最后一任侍者,中國佛學院最早的本科生之一,佛教界第一批赴日留學人員,禪凈雙修,于律、禪、凈土等諸宗學理均有較深入的研究。在60余年的弘法生涯中,經歷了新中國佛教發展的所有重要時期。2010年2月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兼任中國佛學院院長。正帶領全國佛教四眾弟子為構建和諧社會奉獻著佛子的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