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隆法師
五臺山白云寺當家主持--昌隆法師。為了重現白云寺的歷史輝煌,1997年,昌隆法師發恒心大愿,歷時5年,在白云寺修建起了一座凈宗大道場。其間,法師喝生水、吃生菜,精苦修行,備嘗艱辛。昌隆法師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舍茶施藥,聲譽遠揚,受人尊重。法師曾開示弟子說“人生難得今已得,佛聞難聞今已聞,今生不度此父母,來生何處找親人;法界大眾共同訖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天長地久,世界永得和平”。 白云寺座落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圣地,以文殊師利菩薩為殊勝道場的山西省五臺山中。安位于南臺東南部,在臺懷鎮南十公里處,占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明代為五臺山之蘭若,入清為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巡游五臺山的行宮。該寺周圍群山圍抱,涓水清流、風光秀麗、景色怡人。與距離1.5公里西南的圣地佛母洞遙望。 白云寺歷經數代,寺院香火旺盛,信眾絡繹,高僧倍出。宋朝有一位方丈統領白云寺、碧山寺、金燈寺等寺廟,他就是當時著名高僧白云方丈——北風大師。在北風大師時代,四大寺院道風純正,治學嚴謹,修行精苦,是五臺山眾多寺院中參修佛法最顯著、最殊勝、最有聲望的寺院之一,也是白云寺不斷擴充修建和日趨完善的鼎盛時期。令人痛惜的是,乾隆十三年,白云寺被一場大火焚燒半月,遭嚴重損壞,隨著歷史的變遷,該寺又屢遭自然災害的侵毀,加之抗日戰爭和“文革”期間的兩次破壞,致使當時的白云寺院僅存三間龍王殿、五間五觀堂和兩塊殘缺的石碑,其零落的瓦礫和頹廢的荒墟使人傷感至極。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佛教文化的再度興盛,現有三寶弟子釋昌隆,誠心全面修復白云寺,組建凈宗大道場,現已修復西方三圣接引殿、大雄寶殿、天五殿、地藏殿、藥師殿、鐘鼓二樓等建筑,大雄寶殿內供奉高5米的如來銅身法相。白云寺是五臺山唯一的凈土道場,以一句佛號一部《無量壽經》為專修課,西方三圣殿內有連續閉關三年、晝夜六時觀自在念佛的僧眾,大雄寶殿內有三寶、四眾弟子們打精進念佛七、以及常做的超度佛事等。還有在外做弘護、義工自在念佛的三寶、四眾弟子。本寺所收取的連續閉關三年的僧眾條件是60歲以上的男出家比丘僧,女僧眾年齡不限。白云寺正籌建虛空界、法界、中華民族萬姓祖先功德祠堂,祖先功德堂內可容納3000人聽經聞法,是圓滿九法界眾生聽聞佛法心愿的地方。我們虔誠祈禱,衷心祈盼,普愿眾生早日破迷開悟、了脫六道、圓成佛道。昌隆法師遵循佛陀的教誨籌建祖先功德堂,在發揚光大孝道的基礎上,引導眾生主修念佛法門,廣修三福、六和、六度、十善業和普賢菩薩十弘誓愿。昌隆懺悔發愿:發四無量心、招隆佛子,續佛慧命,荷擔如來家業,廣修供養,普利人天,造福人間,度脫群萌。天天腳踩蓮花,唱念佛號、心包虛空、法界,虔誠的念佛,帶給眾生無限的法喜和圓滿的成就,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祝福和祈愿。 昌隆法師至誠恭敬、深信因果,以戒為師、破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去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掃三心(貪、嗔、癡的毒心)。帶動虛空法界大眾,發揚光大佛陀的慈悲喜舍、大雄大力、甘于奉獻的精神,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菩提道場,是方便場所。面對變化莫測紛亂的塵世,不由想起善導大師的勸世謁:“漸漸雞皮鶴發,看到行步龍種,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老???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幸遇念佛法門,幸遇菩提道場的開建,這給世紀之春帶來了蓬蓬勃勃的生機,也送來人間一方極樂凈土,為發揚光大凈宗法門奠定了無比堅實的基礎,更是九法界眾生得度、解脫的福音和希望。白云寺的僧心同道和、同甘苦共患難,齊心協力、各盡己能、隨喜互動、群策群力地共建菩提道場,普利人天,造福世間,拔苦救難于娑婆世界的蕓蕓眾生。 普愿諸位領導、大德高僧、法師、三寶、四眾弟子、同修門以及各界人士,各發菩提心,各行菩薩道,踴躍捐資,孝道祖先。相信種善因、行善果,其無上不可思議的捐助功德,將蔭及于子孫,造福于社會。昌隆法師攜本寺僧眾歡迎所有專修念佛法門、所有深信者、切愿者、發愿求生成大智慧者能來白云寺其修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