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地名是地域文化的標志和載體。忻州地處中原與北方少數民族的交匯地帶,歷代以來戰亂頻繁,人口稀少,直到明太祖實行移民政策,人口才有較大發展,村莊也相應發展。有些地方是先有寺廟、后有移民,便以寺廟名稱為村名。五臺縣的劉定寺村、法華村、佛光村、靈境村、建安村等31個村莊皆以寺名村。至今古寺已廢而村名依舊。有些村莊又與佛教遺跡有關,如五臺縣天塔界、南塔、塔溝、石佛村、牌樓巖等。還有許多以佛教傳統起名的村莊,如五臺清宗石、白龍池、維摩莊、澡浴池、大插箭等等。
受佛教影響命名的村莊,具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同時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反映了五臺山佛教圣地的地域特色,也構成了忻州地名文化的地域特色,為研究地名文化提供了豐富的現實資料。
思想信仰中的佛教情結
人類的思想信仰,即對某種宗教或某種主義極度信服和尊崇,并以之為行動的準則??鬃觿摿⒌娜鍖W儒教,始終是中華民族思想信仰的主體,忻州地域的廣大民眾也概莫能外。但是由于受五臺山佛教的影響,使很多民眾的思想信仰帶有佛教色彩,蘊含了濃重的佛教情結。
印度佛教從東漢永平年間傳入五臺山,使五臺山成為名聞遐邇的佛教圣地。佛教基本的義理是空苦兩論,認為世界一切皆空,人生苦難無邊,號召人們自我解脫。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忻州廣大民眾始終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加上文化落后,精神空虛,很容易接受佛教所宣揚的思想,相信因果報應的說教,把美好的生活愿望,寄托在佛和菩薩的保佑與庇護上,自然對佛教頂禮膜拜,虔誠信仰。
供佛拜佛是佛教信仰的主要體現。許多民眾在家中供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等,擺上香爐蠟臺,按時燃香點燈,念經禮拜,成為民眾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有的群眾雖然不懂經文,但口念“南無阿彌陀佛”、心誠意真,表現了信仰的虔誠。
受佛教信仰影響,還有部分家庭婦女生了小孩后,便到附近寺院“寄寺”,把小孩名字記在寺里,并由寺僧為小孩“帶鎖兒”,以求菩薩保佑健康長命。
忻州地域民眾深厚的佛教情結,也潛移默化地孕育和滋養了廣大民眾優良的民情民風。待人處世中的慈悲善良、寬容忍讓、誠實謙恭、忠信孝義,成為忻州民眾的主體品性。行善積德、樂善好施,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守則。
節日廟會中的佛教理念
佛教寺廟是僧尼修行居息的場所,也是舉辦佛事活動的地方。受五臺山佛教影響,忻州地域內的廣大農村,歷代均有寺廟建筑。五臺多達數百,代縣、原平、定襄、忻州、河曲、寧武等皆有著名寺廟。
舉行法會是佛教寺廟的主要宗教活動,為紀念佛和菩薩的圣誕日、成道日、涅槃日等,佛教儀規中規定了許多紀念節日,按期舉行法會紀念,并逐漸演變成固定的廟會。屆時,附近佛教信徒居士、善男信女,相邀到寺廟燃香拜佛,念經吃齋,民間俗稱“坐會”,體現了濃郁的佛教理念。
舉辦節日廟會時,為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一般都宴請劇團班社助興演出。附近各村群眾都相約赴會,俗稱“趕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廟會也逐漸發生變異,增加了新的功能和社會效應,摔跤、雜技、歌舞也成為活躍農村文化生活的節目,極大地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
生活禮儀中的佛教文化
隨著五臺山佛教的傳播,忻州地域內的民眾在生活禮儀習俗上也受到了佛教的影響。民以食為天,吃飯是人生的第一需要,漢傳佛教戒律規定,僧人飲食必須堅持吃素食,不沾葷腥,不喝酒、不吸煙。農村中凡皈依的佛教信眾,大多堅持吃素。還有部分善男信女,也懷著對佛教的信仰,按照齋期,堅持定期吃素。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由于吸入過多的動物脂肪,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癥狀,困擾著許多群眾,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的增加,已成為人類的主要殺手。因此,按照佛教禮儀,提倡多吃素食,戒煙限酒,在當前生活中更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