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的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東京開封的舊事多用簡略的春秋筆法,比如他寫開封城里的秋千只用“舉目則秋千巧笑”七個字,但學究就是功底深厚,一個“巧笑”道出曾經的太平盛世繁華競逐,萬紫千紅的春天里,秋千架上翩若驚鴻宛如游龍的少女們的神態令人傾倒。
秋千早在上古的時候只是一根藤條,被先人攥著蕩到高處獲取食物,春秋時傳入中原,外形和現在的秋千基本一致。到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的宋朝,成為女子們走進春天和自然交流的工具。
又是一年三月天,春回大地,草木蔥蘢。不入園子,怎知春色幾許?更何況園子里那架秋千也等待了太久。東京城內的宅女們早就急不可耐了,她們不再矜持不再害怕,穿上這一季最時髦的春裝,前呼后擁撲向秋千。開始悠蕩,開始飛翔。春光絢爛春色撩人,紅花綠樹藍天白云是這樣的嶄新而美好,她們的笑鬧聲在春風里格外清脆,天籟一般動聽。
笑聲讓墻外一位行人停下腳步,一直到墻里的姐妹們離開后花園,他還兀自沉思,悵悵然若有所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作家的責任是深入實際挖掘生活,有感而發提煉精華,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時也提升和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詩中有我,我中有詩。這首詞的作者不是別人,而是蘇東坡。
公務之余,他喜歡四處走走,這一走,就走到春天的墻外,所見所聞,妙手偶得,生動經典再現宋朝女子們在春天蕩秋千的情景。人生就像蕩秋千,既有飛升的快樂,也有身不由己的忐忑不安。如果“天涯何處無芳草”道出的是激勵和無論怎樣的挫折都不言放棄的信心,那么“多情卻被無情惱”卻是蘇東坡內心懷才不遇的無奈和嘆息。
掃一掃手機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