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守平京胡音樂藝術全集》為“最后的京胡大師”留音
他趕上了京劇黃金時代的尾巴,曾為馬連良、裘盛戎、張君秋等名角伴奏;他曾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奏響京劇曲牌《夜深沉》……他就是70歲的“京胡圣手”燕守平。從11歲什么都不懂考入戲校,到成為一代“京胡圣手”,燕守平用近60年的時間和自己的那把胡琴培養感情。
為留住“最后的京胡大師”的藝術精華,北京盛世和鳴文化傳播公司正在進行一項大工程,將燕守平平生所學、所教、所演奏進行系統錄制,制作《燕守平京胡音樂藝術全集》。專輯藝術總監張永和稱,這次整理工作可以說是京劇史上對京劇伴奏音樂最大規模的一次梳理,也是一次對京胡藝術的張揚。京胡是京劇表演重要的一部分。京劇歷史上流傳著許多名角兒和琴師的佳話,但現在京胡的地位卻日漸衰微,京胡藝術也很難獲得更大的發展,燕守平甚至被稱為“最后的京胡大師”。張永和說,之所以選擇燕守平不僅因為他拉得好,還因為他拉得全。
《燕守平京胡音樂藝術全集》囊括京劇傳統經典劇目中包括生、旦、凈等各行當、各流派的代表曲目,昆曲名段、曲牌等不同音樂體例共300段。今年年底前,前半部近20張音碟將推向市場。
為吃飯學京胡
記者:您是自幼學藝,為什么會選擇京胡,家里有這方面的淵源嗎?
燕守平:聽起來像是笑話,那時候我都不知道什么是京劇,考戲校就是因為家里生活困難,戲校吃飯不要錢。如果非要說有什么淵源,那就是小時候在江蘇徐州時,特別喜歡看鄉下人們結婚時的吹吹打打。我和哥哥一起去考戲校,哥哥因為口音太重沒考上演員,我就考了樂隊。
記者:什么都不懂,您卻有了今天的成就。
燕守平:我的很多同學都是家里有人從事這方面的工作,而我卻什么都不知道。那時學校有三個月的試讀期,過了這三個月如果老師覺得你不行就會讓你退學,我是個比較要強、好面子的人,可不想讓人退回去,所以就比別人下更大的功夫。
我沒有拜過師,但很多大師都是我的老師。有一段時間,一有機會我就往那些大師家里跑,比如給張君秋先生拉琴的何順鑫先生家里我就沒少跑,還有李慕良、楊寶忠這些大師。老先生們喜歡說“剛學的都就飯吃了”,我每次學完琴回家都先不吃飯,就怕自己忘了,反復背熟了才敢吃飯。
琴師不僅是伴奏
記者:琴師和演員之間應該是一個什么關系?
燕守平:據說在梅蘭芳的團隊里,掙錢第一多的是梅先生,第二多的就是給他拉琴的王少卿,一天100塊現大洋。就是夏天琴師休假了,3個月不拉琴每天也是80塊大洋。為什么?這就是因為他深深地知道琴師對他有多重要,有多大幫助,一旦尋找到一個默契的琴師就再也不能分開了。琴師對名角的唱腔創立、豐富、提升都起了很大作用,京劇流派的形成也和琴師密不可分。
記者:那琴師怎么和演員配合呢?
燕守平:我的老師說,你們在臺上要比賊還多幾個心眼,這就是說臺上任何細小的變化都要能發現。琴師要了解劇情、了解人物、了解演員的習慣,同一個戲給不一樣的演員拉法就不一樣,即使同一個人同一個戲不是同一天拉,也不能一樣。一般演員上臺,我先不上去,在一邊聽他打引子,就能聽出他今天情況怎么樣。他情緒好嗓子也好就給定高點,讓他唱得痛快,如果不靈就定低點托著他。演出過程中也要隨機變化,比如原先定的三小節,演出中他唱不下去了就得趕緊調整。
盯譜子盯不出新流派
記者:梅先生、程先生這些大師都是跟固定的琴師合作,現在因為體制的關系,琴師和演員不能形成這種固定關系,對京劇藝術發展會有什么影響?
燕守平:原來演員和樂隊固定合作,彼此非常了解,才能在藝術上互相促進?,F在有專門設計唱腔的,有專門拉琴的,但這個唱腔并不是為某一個演員量身定做的,胡琴和演員之間也不存在合作關系。這種狀況當然不可能使京劇獲得發展,現在沒有新的流派、新的名角誕生也和這種變化有很大關系。
掃一掃手機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