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大辮子” 更像是縮微版地鐵
2014年上半年,“新津造”首批電車將少量在新津下線。
1月21日,位于新津的成都首條有軌電車示范線R1線部分路段已經開始打圍施工。
“大辮子”電車,對于很多成都人來說并不陌生。上世紀80年代,成都1路、4路等,都采用過這種電車。從巴黎、倫敦、紐約,到國內的北京、上海、沈陽,有軌電車駛出了一條崛起—衰落—復興的軌跡,如今又駛進成都。
冠以“現代”二字的有軌電車,如何區別于“大辮子”和“鐺鐺車”?
現代有軌電車新在哪兒? “較大的運輸能力、較高的運送速度、較小的環境污染、較高的舒適性和服務質量、良好的技術經濟性。”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帥斌如此總結現代有軌電車。
從速度上看,傳統有軌電車設計最高時速一般在30公里左右,而現代有軌電車能達到70—80公里/小時;從容量上看,傳統有軌電車車廂容量一般在100人以下,而現代有軌電車在150—300人左右。
實際上,現代有軌電車常常被拿來和其他交通方式橫向比較,“造價大約是地鐵的1/3—1/4,建設周期約為地鐵的1/3;載客量卻遠大于常規公交”,面對這種對比,不少人質疑:為啥不跟地鐵比容量,跟公交比造價?“構建完善的城市立體交通體系,需要針對不同的客流量采用不同的交通工具。”新筑股份設計研究總院院長胡基士解釋,作為運量介于地鐵和公交之間的公交工具,有軌電車最適宜的就是作為中心城區的輔助線和中小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
同時,要修建地鐵,審批權在國家發改委,且必須滿足“人口在300萬以上,地區生產總值在1000億元以上”等條件,高門檻讓中小城市望而卻步;而出于道路資源和運營秩序的考慮,公交線路也不宜過長。因此,現代有軌電車在中小城市有良好的適應性。為什么選擇在新津上線?此前,新津要建設有軌電車的消息甫一傳出,就在當地引發熱烈討論:為什么是新津?線路走向如何?客流量能否支撐?路權如何分配?票價標準怎樣?
這條示范線緣何最終花落新津?
在業界看來,這一選擇來自于新津良好的產業基礎和技術力量。用于該線路的電車,將在新津本土生產制造。而從現實需求上來說,新津也的確需要這樣一條有軌電車線路。根據目前的規劃,新津現代有軌電車共有6條線路,不僅將貫通縣域內部,還將與成綿樂客運專線、地鐵1、3、8、14號線以及雙流機場等實現接駁,形成完整的路網系統。
30萬人口的新津,能否支撐這種交通方式?胡基士認為,有軌電車的一個優勢就在于其運能的靈活性強。“根據客流量的大小,我們可以調整車輛編組的長度以及發車密度。”同時,隨著天府新區建設的推進,區域內的人員流動預期會有大幅增長。
建設中的有軌電車,與其他車輛、行人的路權如何分配?“有軌電車采用低地板車,鋼軌與路面平行,因此不影響其他車輛、行人的通過。也就是說,在紅綠燈的控制下,有軌電車與其他交通方式共有路權。”胡基士說。“采用現代有軌電車技術,不僅能有效避免對其他交通方式帶來的影響,而且還能最大化提高土地利用率。”帥斌提到沈陽渾南新區現代有軌電車系統采用的“中央專有路權的綠化軌道”技術,該技術將軌道鋪設于道路中央綠化帶之上,極大地節約了土地資源。
胡基士同時建議,應該在有軌電車上大力應用智能交通系統,“比如,當車輛通過路口時,紅綠燈智能調節為綠燈,提高電車的通行速度和效率。”(記者 張彧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