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養生是中國養生學的又一大特色,歷史悠久,名家輩出。在遠古時期就有伏羲畫八卦、倉頡造字及史皇作畫的記述。據考古發現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我國已出現了繪畫和書法相結合的作品,書畫作為一門藝術,從原始社會一直延伸到現代。這里所講的書畫養生就是指通過書法、繪畫、讀書的愛好,達到養生健康的目的。 根據醫學專家研究認為,長期能夠堅持書法、繪畫或讀書的人,大多數為長壽者。追溯中國書畫發展的歷程,我們可從以下古今書畫家的壽齡中不難看出,書畫對人的健康長壽確實有著十分重要的聯系。如隋唐之際的虞世南終年80歲,唐代的顏真卿被害時79歲,柳公權享壽88歲,明代的文征明去世時90歲,董其昌活到82歲。清代俞樾86歲時為江蘇巡撫手書唐代張繼《風橋夜泊》詩,此書一刻碑,拓片便廣為流傳。此外,翁方綱壽高85歲,包世臣壽長81歲,吳昌碩壽84歲,現代書畫界名人于佑任、齊白石、黃賓虹、何香凝、章士釗、郭紹虞、蕭龍士、蕭嫻均享壽90歲以上。百歲以上的還有朱屺瞻、肖勞、蘇局仙、孫墨佛。其中難能可貴的是孫墨佛在107歲時,還為參加奧運會的代表連寫了20幅字,并說:我的長壽之道就是寫字。
書法何以對人體有如此大的功用呢?首先它是借助于漢字的書寫,以表達作者精神美的藝術。漢代的蔡邕在《筆論》中講:“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唐代張懷璀在其《文字論》中說:“文則數言見其意,書則一字見其心。”書法的練習不僅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陶冶心靈,還有延年益壽的重要作用。比如唐朝有個和尚皎然曾作詩:“濁酒不飲嫌昏沉,欲玩草書開我襟”。道出了書法有排解郁悶、憂愁,使人昂揚向上的作用。北宋古文運動領袖、文學家、政治家歐陽修主張“學書為樂”“學書消日”。他單日練草書,雙日練楷書,以習書法來充實自己的生活,陶治心情。他在某古勘中寫道:“秋暑郁然,覽之可以忘倦”。將欣賞書法作品作為消暑祛疲倦的良方。南宋大詩人陸游也是酷愛書法者,他曾說:“方病,不藥而愈;方饑,不食而飽”。以書法作為治療疾病的藥物和充養脾胃的食糧,足以證明書法對人身心健康之功用。
專家們認為,當人們在練習書寫之前,首先要排除雜念,凝神靜氣,物我皆忘,這對心神的調養是十分有利的。正如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中說:“夫欲書者,先干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唐太宗李世民則在《筆法決》中說:“夫欲書之時,當收視返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玄妙,心神不正,則字欹斜,志氣不和,書必顛撲”。又如元代李衍在《息齋竹譜》中說:“握筆時,澄心靜慮,意在筆先,神思專一,不雜不亂,然后作筆。”此外,運筆書寫時通過科學、合理、巧妙的指法,臂法,腕法,身法有機的將點、橫、豎、撇等筆劃按排到每個字的結構中去,再現字的俯仰、向背、欹正、賓主、疏密、揖讓等。這個過程正是古人所講的“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古人在這里所說的“盡一身之力”的力不是蠻力,而是書寫者通過長期的習練所產生的巧力。清代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說:“先運其心,次運其身,運一身之力,盡歸臂腕,堅如屈鐵,注全力于指尖。運之即久,俾指尖勁捷,運筆如飛……”或問:“周身之力如何可到?”日:“臂肘一懸則周身之力自至矣。”由此可見作者在全身心進入書寫狀態時,不僅周身各部的肌肉得到有效的鍛煉,脊柱和關節達到了最佳的平衡狀態,還能激活大腦高級神經細胞,全身血氣通融,使書寫者心神高度統一,機體內外合諧,最終達到身強體健,延年益壽的良好效果。
繪畫也是一門高尚的藝術,它與書法一樣,有凝煉神志,陶冶心情,排除雜念的作用。當繪畫者進入創作之時,筆下畫出的日月星辰,山川湖海,花草樹木,魚蟲鳥獸,人物形態,喜怒哀樂,躍然紙上,維妙維肖,使繪畫者的心靈得到升華,大有成仙脫俗之感。這對調節情緒,緩解焦慮,激發活力,提高人體免疫功能是十分有利的。
古代畫家有“外師造化勤動腦”的說法,這就要求繪畫者要深入生活,深入社會,走進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鮮空氣,以靜觀景,走走看看,收集素材,采風臨摹,進行創作。將畫家的主觀情思熔鑄到客觀景物中去,畫其所見、所感、所想,以期達到“遷想妙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境地。這與畫家石濤所講的“搜盡奇峰打草稿”的說法是完全一致的。只有這樣,畫家才能閱歷廣泛,底蘊厚實,經驗豐富,加之所學到的書畫基本技巧,就可將自己豐富的生活體驗和多彩的內心世界輝映紙上。這種博取廣學,與時俱進,走萬里路,觀萬般景,立身書畫之外,存心書畫之中,潑墨揮毫皆成天趣之能,潛移默化的達到了修心養性,鍛煉體魄的目的。
縱觀古今中外的長壽者,大多數都喜愛讀書,讀好書。讀書不僅能增長知識,還能健腦益智,陶冶情操,祛病延年。這已被古代眾多醫學家和養生家所認同,因此,古人將“讀書義理”列為養生十樂之首,并總結出:“至哉天下樂,終日在書案”和“讀書有味忘身老,病需書卷作良醫”等妙旬。
現代醫學認為,書籍是按一定的節律性的文字排列而成的,在讀書中的文章時,通過眼晴的視神經傳入大腦的視覺中樞,能使全身的組織細胞產生良好的共振現象,人體的生物節律更加協調,生物潛能得到進一步的激發,生理機能處于最佳狀態,生命力增強,衰老的過程變慢,人的壽命延長。而大腦是人體的總司令部,要想大腦衰老減慢,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它經常接受外界良性刺激,尤其是知識方面的信息,因而進行思考,就好像大腦進行體操鍛煉,在鍛煉中擴張血管,加速神經反射,增強腦細胞的活力。
讀好書給人一種好心情,能排除一切憂愁和煩惱,讀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強的書籍,好像和良師益友在交談,心情特別愉快。當有些人出現孤獨郁悶,悲觀失望的情緒時,就會影響身體健康,而讀書有較強的解郁作用和宣泄效果,能夠調整人的心理狀態。當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到書籍上,就像進入另一個世界,一時的憂愁煩惱和不愉快的感覺,頓時煙消云散,這對心理健康非常有利。好讀書還可以使人珍惜生命,重視養生保健,高質量、高品味的進入生活和工作狀態。有些人年老后,感到精神空虛,無所企盼,甚至產生厭世和輕生的思想。而書籍是生命的“激活劑”,讀書能勸解人們珍惜生命,體驗人生價值,煥發青春活力。書籍中知識豐富多彩,開卷有益,讀完一本好書就是接受一次有益的教育,讓人耳目一新。至于書中那些健康長壽好的經驗,那些衣食住行的新知識,那些防治疾病的有效方法,讀后更使人受益匪淺。
1.書畫藝術與健康長壽
習作和欣賞書畫可使人精神愉快,調節心理。專工書畫時凝神一致,排除雜念。學然后知不足,知不足乃能立志進取,學習書畫理論,研讀畫冊、碑刻字帖,觀摩欣賞書畫展,以書畫詩文會友、交流心得。用功學好書畫,才能提高鑒別能力,識別字跡及繪畫的優劣,才能寫好字、繪好畫。出精品。一旦有了進步,便會自得其樂,心情愉快。好的書畫應做到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才能相得益彰。人們可以從修身養性的名言、警句、詩文、書畫中汲取精神食糧。例如畫中的林、竹、山、云使人心靈升華在天地之間,有成仙脫俗之感,大大有益于心理健康。此外,研習書畫還可以求德、修德,使人具有高尚情操,樂于助人,與人和睦相處。在獲得內心溫暖的同時,也調節了情緒,緩解了焦慮,從而有助于提高免疫力,所謂“德高者長壽”由此而來。
曾有畫家把明朝遺老集的聯語作畫,稱曰“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含義極深,通過畫面可悟出哲理,悅人心情?,F代書畫家王學仲的行書“硯墨醉人一生”,言及了書畫的真諦。
2.書畫藝術與養生
什么原因能使從事書畫活動的人充滿活力、健康長壽呢?總結歷代長壽書畫家經驗,那就是:從事書畫活動時,不思聲色得失,不想榮辱進退,煩惱遠去,雅興近前,身心極大放松,精神專注。同時,書畫最直接的受益是手臂肌肉可以得到多方位鍛煉,調節呼吸功能,增大肺活量,使氣血暢通,延緩大腦和其他身體零部件的衰老,減少疾病。因此要從事書畫活動,前提條件必須是在安靜環境下,以靜謐的神情,愉悅的心境構思作品,尋求靈感,孕育創作激情。如果心猿意馬,心躁神亂,即便站在書案前習書作畫,也書畫不出好的作品。
就拿畫界稱之為“五君子”的梅、蘭、竹、菊、松來講,就有深諳書畫藝術的權威醫學專家從中國傳統中醫學的角度,探究過其中養生之奧妙。用傳統國畫之法畫“五君子”,相當于中國傳統醫學上的五劑處方,可收到養心、安神、明目、理氣、寬中、調理脾胃、增進飲食。樂以忘憂、健康長壽的療效。
畫冬梅,特別是在寒冬將盡,早春來臨之際,雪融冰消,春華初現、寒凝大地之時。更加有益于身心。醫家講梅之方位屬東,五行屬木,五臟屬肝。肝喜動而苦急,故古人講,春天宜解帶松巾。常畫梅花可煥發生機,散去冬季心肝郁積之寒熱,調理內臟機能,以解郁化悶。
畫蘭草,古醫家講,蘭在五行中屬火,在臟屬心,在情志為喜,故人們說“喜氣畫蘭”。畫蘭可令人心曠神怡,文雅風流,如入芝蘭之室,心平氣和,精神振奮,至老彌堅。
畫竹子,竹子五行屬木,方位屬東,五臟中屬肝,膽附于肝,在情志為怒,故傳統畫界稱“怒氣畫竹”,偶遇煩心之事,可運筆生風,縱橫于宣紙之上,揮灑竹之精神,以發泄肝膽之火。肝為將軍之官,性剛喜怒,怒則中氣上逆。畫竹之人可排除胸中怒氣,養肝護膽。經常畫竹之人,邪氣不易侵肝,臟腑和順,身心自然無恙。
畫菊花,特別是對年高之人,可滋潤肺腑。中醫五行學說,菊之方位屬西,五行屬金,秋風霜降,百卉留實,寸草結子,惟黃菊繁花密蕊,東籬傲霜,能使人助長不畏艱難的品格,以昂揚健康向上之氣度和不屈不撓之精神面對人生。
畫松柏,可得心靈之正氣。松子食之可延壽,松之余氣生茯苓,可潤肺補脾調胃,增進食欲,強壯軀體。從中醫學說,松之方位屬中,五行屬土,在臟屬脾,在腑屬胃,經常畫松之人,可得“海納百川”之胸襟,為人處世豁達大度,多福多壽。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當書畫活動在優美典雅的環境中進行,不管是山水畫家創作風光旖旎的秀麗山水,還是花鳥畫家精心描繪鳥語花香、姹紫嫣紅的美麗春天,心情都非常愉悅,能使書畫者的大腦受到良性刺激,分泌令人興奮的激素,促進心血管系統的有序循環。因此書畫家在從事藝術活動的同時,必然很開心、很快樂,使身體這架機器總是處于良好平衡的運營狀態。這就是許多畫家和書畫愛好者年屆耄耋,以至期頤之年,仍身手靈活,體格健康的重要原因。
中老年人習書作畫,可增添生活情趣,以情養性,以性助壽。使心態年輕。心不老則形象就顯得年輕精神,顯得活力無限,思想也就更加活躍。從事書畫健身,身心俱靜,平心靜氣;胸中乾坤大、腦里河山闊;無我忘我,專心致志,什么功名纏身,什么利祿煩心,都拋于九霄云外。
3.書畫揮毫舞太極
自古至今,勤于書畫而獲長壽的人,可謂是數不勝數,如唐代的柳公權、歐陽洵,明清時期的文征明、梁同書,以及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等,均高壽八九十歲;若問書畫家的長壽奧秘,無非是每日寫寫畫畫,持之以恒而已。人的生命是生理與精神相互依存的反應。生理與精神能得到很好的協調,是人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而書畫活動能使人達到這一境界。
書畫是一種在紙上進行的鍛煉。因為在習字作畫之前,首先需要排除雜念,意守丹田。“先默靜思”以凈化心靈,然后運氣于指、腕、腰,以調節全身之力于筆端,“下筆點畫波撇曲直,皆盡一身之力而送之”,或似“蛟龍戲海”,或似“蜻蜓點水”而妙筆生輝。諸如以上運筆,猶如太極拳之一招一式。由于習字作畫要凝神貫氣,調節呼吸,身體活動上屬動靜結合,剛柔相濟,虛實相間,用力有輕重之別,運筆有快慢之分。這樣,很自然地通融全身血氣,使體內各部分機能得到調和,使大腦神經興奮和抑制得到平衡,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故有“書畫家每得以無疾而壽”之說。
書畫能攝心養生,使人精力充沛。書畫是心神精細的表現,運作時,必須平心靜氣,舉止舒展。任何心猿意馬,心慌意亂的神情均是不可取的。所謂“書畫之道,先要養心”,即是此意。故習字作畫需要意念控制手中之筆,“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絕慮凝神,便能以靜制動。這對改善大腦皮質功能,促進大腦思維的敏銳和沉著,調節人的精神活動是很有幫助的。
書畫活動是一種高雅的藝術活動。它能培養人愉快的情緒和豁達的胸懷。宣紙之上,各種字體形態肥瘦的風趣,山水畫引人入勝的意境,人物畫栩栩如生的神態,這一切均使人興趣盎然,獲得一種美的享受。所以有人說,揮筆習字作畫,既寄托了雅興,又涵養了情致,是一舉多得的養生方法。
書法不僅是一種高尚的藝術享受,習以陶冶性情,排除煩惱。更重要的還在于寫字時要凝神靜慮,端己正容,秉筆思出,臨地志逸,寵辱皆忘,靈活自若地運動手、腕、肘、臂,調動全身的氣和力,通過筆端將氣力有機地運送到每個字的橫、豎、撇、點、捺之中。這樣,就會很自然地通融全身的氣血。使體內各部分機能得到調和,使大腦神經的興奮和抑制得到平衡,促進新陳代謝,抗衰延壽。
我國古代大書法家王羲之《書論》說:“每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謂書。”同盟會元老、百歲老人孫墨佛于書法研究有得:“寫字時,心要靜,筆要正”。
手上的功夫,眼里的功夫,筆上的功夫,又表現在紙上,一提起筆來,就要把自己泡到墨里,埋到紙里,用自己的心、情、意寫字,達到動中求靜,靜中有動,血脈豁然貫通。有時寫字于動,能寫得出汗;有時寫字于靜,竟然天上打雷也聽不見。“寫字是心靜體動,動靜相輔相成,既錘煉了書法藝術。又增進了健康”。(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