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粵商”在中國現代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歷程中處于十分特殊的地位。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的近20年時間里,不僅“廣貨”銷遍全國,旺盛一世,而且廣州及深圳的零售企業、餐飲企業、酒店企業、批發市場、商業街等都一度領先全國,造成了“發財到廣東”的盛世。在這一時期,中國的大多數先進的零售業態、流通技術以及組織形式,都是由廣東商業企業率先引入并嘗試,例如,超市、購物中心、購物廣場、第三方物流等,從而廣東商貿流通企業長期處于全國的絕對優勢領先地位。
然而,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經濟的全面建立和內地商業企業的全面崛起,再加上外資商業企業的強勢進入,進入21世紀以來,以廣州零售企業為代表的“粵商”群體在全國業界地位卻不斷下滑,“粵商”的風光似乎不再,除了廣州廣百、廣州天河城、深圳天虹等知名品牌還在國內商界勉強受到廣泛關注外,原來的大多數一流品牌,從南方大廈、友誼百貨、新大新、深圳國貿,到北京路、海印電器城、白馬服裝批發市場、廣州電腦城等,現在大多都在淪為全國的二流品牌,有些甚至處于消失或轉業過程中。
為什么在20世紀80年代最先崛起的“粵商”們卻在“飲得頭啖湯”后大都停滯不前甚至消失匿跡?為什么最先“試水”連鎖經營等現代流通組織形式以及“超市”等新型零售業態的“粵商”們大多“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在全國連鎖100強中卻少見蹤影?對于這些現象和問題,廣東商學院流通經濟研究所王先慶認為,粵商個性和企業文化中的某些弱點是導致這種現象存在的深層次原因。他認為,對于這一現象和“事實”,如果僅僅只是將它們看成是個別企業的管理問題或決策問題的產物,而忽視其作為一個群體的個性、理念、模式以及環境等一系列深層次問題所導致的結果,那么,將容易使人們對這些現象產生“誤讀”和“誤解”,從而有可能使目前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王先慶認為,粵商個性和企業文化中的某些弱點是由于沒有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變化而及時調整所導致的,是原有的個性優勢滯后于市場條件變化而演變來的,也即原來的個性和文化優勢如果不能隨著現代市場經濟而不斷提升和發展,則部分優勢就有可能轉化成不足或弱勢。這些弱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穩健有余,進取不足,保守過度。中國是一個高速成長的國家,盡管市場體制不完善,但市場空間卻非常大。全世界的商業企業都把目光瞄向中國,看中的正是它的巨大市場前景。然而,相當多的粵商卻只顧“耕好自己的幾分地”,踞守嶺南一隅,極少對外省進行大規模擴張。他們一方面寧可失去全國各地高速擴張的商業機會,或者不敢或者不愿意到外省去冒風險。他們大多“知足常樂”,小富即安,盡量守住到手的利益,而不愿意將它們轉化對外擴張的資本。</P>
第二,務實過頭,務虛不足,不事張揚的背后又忽視形象宣傳和品牌包裝推廣以及企業價值的發現。近三十年來,廣東始終是中國商業第一大省,然而最令人遺憾的是,它卻是全國商業類上市公司最少的省份之一,不及一個武漢市多,更無法與北京、江蘇、上海相比??梢哉f,粵商極少考慮借助市場品牌包裝和資本上市運作等現代手段來使企業做大做強。</P>
而且,出于務實的考慮,不少粵商“只做不說”、“先做后說”或者“做了少說”,注重經驗,缺少理性思考,從而也使廣東商業企業在全國幾乎沒有什么“品牌”影響。
第三,單打獨斗,很少合作?;浬讨袔缀鹾芏嗾叶喾e極主動的戰略聯盟式的并購或合作案例,也很難找到大兵團作戰式的對外擴張經驗。幾乎所有的粵商都是在進行艱苦的個人奮斗,憑借著單個人或家族的努力而“打拼”,極少以聯合聯盟等方式進行擴張和發展。這種情形導致兩種結果:一是受實力和思路限制,很難有大的發展行動;二是容易出現在同一城市或區域過度競爭和資源過度消耗的局面。各個商家自顧自,甚至自相殘殺,最后兩敗俱傷。這種性格導致粵商的個體生命力十分強大,但卻普及難以做大做強以及成長后勁不足。
第四,重戰術性短期利益,忽視戰略性長期運作?;浬唐毡橹貞鹦g、輕戰略,重短期利益,輕長期后勁。他們往往過于關注眼前所能實現的利益,至于企業形象、品牌宣傳、戰略布局、階段推進、資本運作等戰略行動則不夠重視。不少“粵商”認為那些“東西”太虛,不實在,不如把眼前的事辦好,走一步看一步,跟著感覺走,進而對行業和企業的發展缺少理性思考和戰略關懷。這種現象導致的結果就是:全局性的行業短視、對行業成長缺少一種共同的責任性、對行業的生存環境“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缺少責任心。
正是由于這種個性使然,粵商大多敢于進行從無到有時的嘗試、開拓以及生存,但發展成長到一定階段和程度后,就十分茫然,進退兩難,停滯不前,或者走下坡路。自2000年至2005年五年間,全國至少發生了100多起針對商業類上市公司的并購案例,然后粵商中除了“深圳茂業”外,再沒有第二起;浙江、江蘇、上海、北京等省市的連鎖商店至少四分之一開在省外,而廣東省則十分之一都不到。除深圳新一佳、銅鑼灣、人人樂以及東莞真功夫、中域電訊等粵商外,其余基本上都在未出省。
掃一掃手機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