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圖為陳李濟藥廠黨委書記為記者介紹蠟丸制作工藝。小圖為曾為清代貢品的陳李濟百年陳皮,有“一兩陳皮一兩金”之說。
編者按
自秦漢開通海上絲綢之路,廣東商道便源遠流長。獨特的嶺南商業文化,粵商的優秀傳統,滋潤培育出了眾多百年老店。他們的商業追求、價值取向、倫理道德以及技術創新等,是新時期開展誠信興商、弘揚商業文明的寶貴財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廣東商業勃興又迎來了一次歷史機遇。省委書記胡春華提出,要保護好廣東的近現代文化,加大對廣東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力度。保護嶺南商業文明,便是保護嶺南文化的應有之意。而保護和發掘嶺南商業文化,也為廣東經濟新的飛躍提供了歷史借鑒。
值此新年伊始,南方日報推出“廣東商道·破譯百年老店文化密碼”大型系列報道,為您揭示百年老店長盛不衰背后的不傳之秘,探尋嶺南千年繁榮商業文明的文化內涵,為廣東涌現更多的百年老店,為廣東建設經濟強省、文化強省吹氧助燃。
■廣東商道·破譯百年老店文化密碼①
年關將至,千年商都廣州城愈發顯得熱鬧。
華燈初上時分,漫步北京路步行街,滿眼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典型嶺南騎樓風格的“銀座廣場”,一樓的幾家服裝專賣店燈火通明,二樓的洋快餐燈箱招牌更是耀眼。再沿著半圓形的拱門往上望,“陳李濟”三個大字正靜靜地鑲嵌在這座建筑拱頂的石碑之上。
擁有“全球最長壽藥廠”桂冠的陳李濟就在這里誕生、發展、壯大。413年過去了,多少曾經雄視一時的豪商大賈都已隨時光逝去,當年的小藥鋪陳李濟卻穿越了漫長的歲月磨礪,屹立至今。
2011年發行的特種郵票《中醫藥堂》上,廣州陳李濟與北京同仁堂、杭州胡慶余堂、上海雷允上同登“國家名片”。而細究四大中醫藥堂的歷史,陳李濟比同仁堂、胡慶余堂、雷允上還要分別早69年、274年、134年。
是什么讓這家嶺南藥企如此長壽?長盛不衰四百余年的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文化密碼與企業基因?
文:南方日報記者 牛思遠
圖:南方日報記者 吳偉洪
解碼一▶▷
企業文化“陳李同心 和衷濟世”因誠信而生的創業故事
熟悉陳李濟的人,大多都聽過它頗為戲劇性的創業故事。
明神宗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廣東省南??h人李升佐,在廣州大南門已末牌坊腳(今天的北京路)經營一間中草藥店。這年歲末,他乘船回到廣州,在下船時意外拾獲一個包裹。李升佐打開一看,不禁嚇了一跳——里面是整整一大包銀子!
忠厚的李升佐并未見財起意,而是在碼頭上不顧天寒地凍苦等了一整天。這包銀兩,是原籍南??h商人陳體全剛剛收到的貨款,當他回到家后發現丟失,驚出一身冷汗。抱著一絲希望,陳體全一路尋回碼頭,沒想到包裹真的失而復得。
感激道謝之余,陳體全問起李升佐姓名、籍貫、職業,發現兩人還是老鄉。在陳體全的一再邀請下,李升佐到他家中一敘鄉誼。因欽佩李的高風亮節,陳體全拿出銀兩相贈以示謝意,但李升佐卻堅持不肯收下。
推讓之間,陳體全懇切提出,既然李不愿接受酬謝,希望能將遺金的半數投資到其藥店。謙辭再三,李升佐答應了這個提議,當即用紅柬寫下合伙文書,約定“本錢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濟世,長發其祥”。并將草藥店取字號“陳李濟”,寓意“陳李同心,和衷濟世”。
因誠信而生的陳李濟,在日后的經營中自然將誠信當作立業之本。正因世代傳承“工藝雖繁必不減其工,品味雖多必不減其物”的制藥宗旨,“古方正藥”一直是陳李濟的金字招牌。
以“濟世救人”為愿景的這家藥廠,也一直將企業責任作為立身之本。
陳李濟的老鋪條規中,“送茶贈藥”是延續了幾百年的要則。店鋪門前的人行道上,陳李濟設置茶缸,免費為炎夏廣州街頭的挑擔、拉車苦力供應茶水。遇上門前暈倒的饑民、難民,陳李濟的伙計也必然出門營救施藥。
清末民初,陳李濟所在今北京路一帶,民居多為平房木樓,居民又以木柴為燃料,經常發生火燭。陳李濟司理(相當于大掌柜、總經理)和股東研究,決定專門從國外重金進口三部“火燭車”,只要附近店鋪民居遭遇火災,20多名壯丁組成的陳李濟義務“消防隊”便會即刻停產出動,有求必應,分文不收。
解碼二▶▷
科技創新業內首創蠟殼大蜜丸南藥引領中藥“包裝革命”
一家企業能屹立四百余年而不倒,僅有善心善舉顯然是不夠的。作為制藥企業,產品的質量、療效以及科技含量都是成功重要的因素。
身為藥醫,李升佐搜集、積累了不少古方和名醫的驗方,以精湛工藝研制各種療效獨特的“古方正藥”。而在繼承歷代古方驗方的基礎上,陳李濟人更悉心研制炮制技術,形成了陳李濟的特色工藝,保證產品的質量和療效。
據載,清代同治皇帝偶染風寒,服用了陳李濟“追風蘇合丸”,藥到病除,稱其神效,遂欽賜“杏和堂”為封號,使廣州陳李濟名噪大江南北。民國初年政府頒布“商標法”時,陳李濟便將“杏和堂”三字組繪成盾形商標,立案注冊,沿用至今。
又有傳說,慈禧太后正是因為長期服食陳李濟的“烏雞白鳳丸”,才得以使容顏老而不衰。光緒年間,“帝師”翁同龢曾為之題寫“陳李濟”店名,三個鎏金大字至今尚存。
對奠定陳李濟品牌聲譽貢獻最大的當屬首創蠟殼大蜜丸。受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委托,中國藥材公司科研處高級工程師朱晟曾做過考證,蠟殼蜜丸劑型起源于清朝初期,創造者正是廣州陳李濟藥廠。
嶺南天氣潮濕炎熱,如何讓藥丸久存而不變質成為一大難題。清代康熙年間,陳李濟擁有較高技術的制藥人員成功把蜂蠟與木蠟混合成既不軟也不硬的蠟殼,將藥丸裹在其中,再用蠟密封,效果尤勝罐頭包裝。
這個足以寫進中國制藥史的重要生產工藝創新,引發了“中藥包裝革命”。隨著同行普遍效仿,蠟殼藥丸逐漸成為中藥的重要劑型之一,至今還在中成藥中廣泛應用。
1981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曾委托北京中醫學院和北京科教制片廠,選擇陳李濟的蠟殼丸生產工藝拍成電視錄像片,向全世界廣為推薦,成為弘揚中華文化的一大代表。
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與創新,到乾隆年間,陳李濟已生產有膏、丹、丸、散、茶、酒、曲、錠八個劑型中成藥,銷路遍及南北大地,并在廣州通商口岸十三行開設批發所,將所產國藥遠銷南洋。藥效之靈,制品之精,可謂“無人不知陳李濟,有口皆碑杏和堂”。
解碼三▶▷
體制靈活百年陳皮只送不賣四百年前便有“董事會”
除了品質出眾的藥品,陳李濟在經營上也有著諸多創舉,使得這家當初不起眼的中藥鋪逐漸成長壯大,延續至今。
陳體全是個精明的商人,非常善于經營管理。在入股之后,考慮到賣中成藥比賣中草藥附加值高、利潤大,且中成藥可惠及更多的百姓,他與李升佐商定:將草藥店改成售賣中成藥的藥坊,前店銷售,后坊制藥。
如今正如火如荼進行的“口碑營銷”,陳李濟也早早深諳其道。
古語有云:廣東有三寶,陳皮、老姜、禾桿草。其中,排名第一的陳皮又稱“廣皮”,最出名的就來自陳李濟。被指定為廣東歷年向朝廷敬獻的貢品后,原本只是用于本廠原料的陳李濟陳皮遂成特有的珍品。
物以稀為貴,如果換了別的商家,可能要把百年陳皮“吊起來賣”,但除了賑災義賣,陳李濟的陳皮“只送不賣”,獲贈對象也因此更以之為貴。
這種“口碑營銷”的策略,陳李濟也運用在其他藥品的推銷上。清代每逢科舉進士考試,舉子們都要千里迢迢進京趕考,不免會受風寒之侵、水土不服之屙??忌鷤優閼犊荚噭幽X費神,也必買成藥提神進補,考試完畢還會帶一些成藥回到家鄉,成為藥號的天然宣傳員。
此時,陳李濟便會運送大批產品至京展銷,以紅紙包一獨特的蠟丸藥品,并自編歌謠唱頌,連同印有店號商號的紙扇一并贈與士子。與此同時,陳李濟還專門派人跟蹤揭榜,如某人考中,則借此宣傳。有清一代,陳李濟雖偏居嶺南一隅,卻享譽全國,藥品上乘固然重要,但善于運用士子作為營銷媒介也功不可沒。
除了善于營銷,兩位“聯合創始人”的獨特起源,也讓這家百年老店早早便具“公司制”雛形。
創業之初,陳李二人便規定,司理由陳李兩族德才兼備者輪流出任,三年一輪換。此法與現代公司治理模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姓族長組成“董事會”,代表股東利益共同監督公司運作,“職業經理人”司理負責具體經營,不能勝任者下一屆就會自動落選。
陳李兩家先祖還有不成文的規定,即兩族永為世交,但不準通婚,以免兩家變為一家,從而因某一家族的興衰而影響企業的發展。兩家“和衷共濟”之下,廣州陳李濟生意不斷擴大,遂成與北京同仁堂、杭州胡慶余堂齊名的三大國藥圣地。
掌柜言
誠信濟世四百年 拓新致力大健康
作為還在運營的全球最古老藥廠,使陳李濟如此長壽的基因是什么?廣州陳李濟藥廠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副總經理葉瓊瑩認為,誠信為本、同心濟世的宗旨功不可沒。
葉瓊瑩介紹,南藥大多以草藥為主,有些藥材的根莖葉在治療上效果完全不同,有的藥材還有陽枝和陰枝之分。雖然用正宗原料成本高很多,但陳李濟始終恪守“配方必須嚴謹,選料必須地道,制作務求精工”的傳統工藝規程,甚至會因為道地藥材備料不足而暫時停產。
“陳李濟的核心價值觀便是誠信篤行、拓新致遠。”葉瓊瑩說,其中“誠信篤行”講的是對藥品質量的堅守,對社會責任的重視,從堅持“古方正藥”到免費送茶贈藥等,都是這一理念的體現。
“拓新致遠”則是指陳李濟在具體的技術研發與經營策略上與時俱進。創造蠟丸劑型便足見陳李濟對于技術革新的重視與能力。除了“養心寧神丸”等當初陳李兩公創業時不斷延續流傳下來的優秀產品,數百年來陳李濟一直致力于新藥的研發。
和全國的中藥老字號一樣,陳李濟也面臨著西藥的重大沖擊和激烈的市場競爭。1998年,陳李濟易地擴建,投資1.3億元按GMP標準興建新廠,告別了前店后廠的作坊模式,大步跨入了現代企業的行列。
葉瓊瑩透露,2011年,陳李濟成立了健康養生研究院,在北京路舊址開設中醫門診,請來名老中醫坐鎮提供經絡治療。除了傳統藥物,陳李濟正圍繞健康養生推出一系列藥妝與植物飲料。“我們的目標是將‘大南藥’和‘大健康’相結合,打造一家‘健康養生企業’。”
上河圖
中藥博物館展現嶺南中藥文化
“萬千劫橘井清冷老號名馳寰宇,四百年杏林秀茂新花香遍南天”。走近位于海珠區廣州大道南1688號的陳李濟新廠本部基地,門前巨型牌坊立柱上的對聯引人注目。這副由知名作家關振東撰稿、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啟功先生題寫的對聯,是陳李濟400周歲的生日禮物,盡顯這家中華老字號悠久歷史與傳奇聲譽。
走進廠區,最抓眼球的無疑是中西合璧的陳李濟中藥博物館。這座兩層樓建筑物主體拱形大門面酷似北京路老店,傳統廣州騎樓造型、古樸的紅磚、光滑的大理石墻面、精制的木花玻璃窗、古老的“陳李濟”店號與“杏和堂”商標處處顯示出百年老店的底蘊。
進入大廳,眼前一幅清代藥鋪的繁忙景象,仿佛時光倒流。正對大門的深色木柜臺后面,是寫著活絡丸等經典產品的藥柜。栩栩如生的人偶“掌柜”右手執藥方、左手撥算盤,另一名“伙計”則手拿小藥秤,秤量藥物,一旁的“坐堂老醫生”正準備為“病人”把脈。
這座嶺南地區首家中藥行業博物館,樓下是店鋪,樓上是制藥、儲藥的場景,用大量實物與仿真人偶展現當時傳統藥號“前店后廠”經營模式與很多已經失傳的中藥傳統制作工藝流程。館中還布置著陳李濟的古老招牌等文物、各種榮譽歷史圖畫照片以及當下的主要產品,運用影音、動漫等現代多媒體手段,以講故事的形式,將歷史變成流動的畫卷和電影。
街坊議
街坊送燒豬答謝救火義舉
陳體全第十一代后人、人稱“十一姐”的陳永涓,祖父曾經是陳李濟的司理,父親也做過廠長。她在1980年進廠,見證了陳李濟從小工廠變成大工廠、從市區搬遷到郊區、從手工制作到自動化生產的飛躍,后來成了陳李濟中藥博物館的講解員。
陳永涓回憶,小時候因為建筑豪華氣派,街坊都把陳李濟在北京路的老店叫做“架勢堂”。但盡管家大業大,陳家仍然奉行“做好藥先做好人”的祖訓,不但家教嚴格,對街坊也堅持“扶危濟困”。當時,陳李濟仍有義務消防隊,不少曾受助的街坊在火災后都會專程送燒豬來答謝。
“那么多的老字號都消失了,陳李濟能延續到今天,真的很不容易。”同在陳李濟博物館幫忙的退休老員工賴明說,他于1980年進入陳李濟藥廠,當時,藥廠剛剛丟掉毫無特色的名字“廣州中藥二廠”,恢復了“陳李濟”這個百年老字號。“學校分配工作時,陳李濟是人人都想來的牛氣單位。我們全班四五十個人,最后分到陳李濟的只有3個。”
賴明說,四百多年積累下來的良方與工藝,讓陳李濟擁有眾多出色的產品。但由于陳李濟的產品大多主方復雜,生產制作的成本高,二次開發的難度也比較大。“陳李濟的發展不能說不好,但比起同仁堂這些創辦更晚的老字號還是差一點,我希望它能比現在更好一些。”
論道
粵商傳統不可失 文化營銷正當時
盡管在歷史和經營方式上與許多老字號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但陳李濟作為南藥的代表,傳承的是嶺南文化最顯著的特征。廣東遠離京城,民間商業發達,陳李濟的創業與發展可以說有著濃厚的草根氣質,這與制備御藥的同仁堂、紅頂商人開辦的胡慶余堂頗為不同。
南藥主要以草藥為主要原料,陳李濟的產品大多以精選草藥入藥;滋補養生是廣東人的文化習慣,陳李濟的藥物品種里,滋補藥物占據很大比例,這些有嶺南特色的藥物是陳李濟最有競爭力的產品。
“在中藥產品以及中藥工藝上,它有別人沒有的東西,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就是能保留住自己的核心之物不丟失。”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副館長鄭洪如是認為。
而這些核心競爭力,除了首創的蠟丸工藝以及藥效顯著的產品,“誠信為本、同心濟世”的宗旨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歷史記載,陳李濟曾分別在1857年和1938年遭遇英法聯軍炮轟與日軍飛機轟炸,但廠房遭毀之后,憑借保存下來的人才與技術,陳李濟又重新崛起。這樣的歷史,不能不讓人想到可口可樂前董事長伍德魯夫的那句評論品牌重要性的名言:“假如我的工廠被大火毀滅,假如遭遇到世界金融風暴,但只要有可口可樂的品牌,第二天我又將重新站起。”
然而,對比新時期的發展,不得不承認“北有同仁堂、南有陳李濟”的古語似乎有被遺忘的危險。相較幾乎成為中藥代名詞的同仁堂,陳李濟在銷售規模與品牌影響上多少顯得有些遜色。
這其中,固然有資金、技術、人才與產品結構、地域影響等各種方面的原因,但文化營銷上的相對欠缺,也是不能忽視的一個因素。
如今,通過建設陳李濟中藥博物館、陳李濟嶺南中藥文化體驗館、廣藥陳李濟健康養生研究院等一系列舉措,陳李濟在文化營銷上奮起直追。2013年,陳李濟重回北京路,打造首家“金牌形象店”,并計劃在全國各大省會城市推廣,最近又拍攝了首部微電影《橘香》,全力提升品牌形象,并最終轉化為市場競爭力和銷售力。
■威水史
1600年陳體全、李升佐兩公創建陳李濟
康熙年間首創蠟殼藥丸劑型
1826年
在廣州十三行七十二號增設批發所經營產品輸出、洋藥原料輸入
同治年間
獲“杏和堂”封號
民國初年
政府頒布商標法,注冊“杏和堂”商標,沿用至今
1922-1942年
先后在香港、上海、新加坡、澳門開設支店和制造廠
1954年
公私合營時期并入多家藥廠組建“廣州陳李濟聯合制藥廠”
1981年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將陳李濟藥廠的蠟丸生產工藝作為文化遺產拍成紀錄片,向世界推廣
1993年
獲國家首批“中華老字號”稱號
2007-2008年
“陳李濟中藥文化”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2010年
陳李濟改公司制并創吉尼斯世界紀錄“全球最長壽藥廠”
2011年
“陳李濟”商標榮獲“中國馳名商標”認證
百年老店
微訪談二維碼
總策劃:顧作義 張東明
總指揮:王垂林 陳廣騰 姜 暉
統 籌:郭亦樂 陳 志 練學華
執 行:牛思遠 鄭照魁
掃一掃手機瀏覽